• 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魯迅的思想和作品——对《关于〈药〉》的几点异议

    刘泰隆;冯光廉;

    <正> 《文学评论丛刊》第六辑上发表了《关于〈药〉》一文,这是一篇以学术研究的态度探讨鲁迅小说《药》的主题的文章。它提出并阐述了《药》的主题是暴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新看法,指出和论述了《药》的主题不是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其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认为鲁迅当时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高度。与此同时,它还认为《药》对革命者及群众的描写是不符合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意见很能发人深思,但也很值得展开

    1982年04期 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9 ]
  • 托物言志,诗意盎然——论杨朔后期散文中比兴的运用

    黎少华;

    <正> 杨朔是一位在散文园地里辛勤耕耘并取得重大突破的散文大家。这位明确提出散文诗化的理论、毕生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散文艺术实践的作家,从五十年代中期写作《“走进太阳里去”》开始,便形成了他独具的艺术风格。而此后他的一篇篇散文,总是情不自禁地倾注着诗的质素,飞扬着不能自已的情思,蕴含着浓郁芳馨的诗意。他以激荡在自

    1982年04期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 吸取散文的果汁——散文教学谈

    沈华岱;

    <正> “为什么诗和散文,幸福和不幸总是那样紧密地连在一起呢?”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代的日记》里曾这样热情地发出探究的疑问。是的,诗和散文确如航行在艺术海洋里的两艘姐妹船。诗歌创作的重要美学原則——创造诗的意境。而“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散文和诗一样无疑都

    1982年04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0 ]
  • 谈壮歌的形式问题

    周作秋;

    <正> 在我们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唱的成员。自古以来,壮族人民酷爱唱歌,常以歌代言;并且每年都有定期聚会唱歌赛歌的传统风习,这就是人们所共知的“歌圩” (壮语叫“窝坡”(okbo)、“龙桐”(roengzdongh)等等,各地称法不一)。歌圩是壮族人民歌

    1982年04期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4 ]
  • 试论《木兰诗》的主题思想

    阳国亮;

    <正> 《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在我国诗歌史上被喻为“乐府双璧”。但是,与《孔雀东南飞》一样,《木兰诗》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个争论巳久的问题。古典诗歌的研究者和评论家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十多年来,似乎有一种说法占了上风,即“批判男尊女卑说”。如郭沫若同志主编的《中国史稿》说,《木兰诗》的主题思想是“打破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旧观念”。中国社会

    1982年04期 30-3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欧阳予倩年表(1889—1962)(上)

    苏关鑫;

    <正> 欧阳予倩,原名立袁,号南杰,艺名莲笙、兰客,别署桃花不疑庵主,我国著名艺术家、戏剧教育家,一生在话剧、京剧表演、剧本创作、电影编导、戏剧理论研究、旧剧改革、戏剧教育诸方面沤心沥血、辛勤劳作,留下大量的业迹,作出了巨大贡献。 1889年 1岁 5月1日(农历四月初二)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一个书香门第的仕宦之家。祖父欧阳中

    1982年04期 3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0 ]
  • 陈子昂诗文編年考辨点滴

    陈剑锋;

    <正> 陈子昂(661—702)逝世,距今已是一千二百八十周年了(据罗庸《陈子昂年谱》)。在这漫长的历史阶段中,不少名人学者、甚至是名传千古的大诗人都对陈子昂在文学史上的伟大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随着陈子昂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为陈子昂的生平、诗文编写年谱的文章也应运而生。

    1982年04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初探

    江淳;

    <正> 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的一部不朽的名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他有着一个明确的写史指导思想,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报任安书》是这部名著行将告成时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一封长信,里面概括了自己写史的指导思想:“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此,史学界曾经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然见智见仁,意见颇多分歧。本文仅就“究天人之际”的问题谈一点粗浅意见,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1982年04期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5 ]
  • 朱元璋与知识分子

    覃树冠;

    <正> (一) 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的明王朝,是新的汉族地主阶级政权;这个政权的总代表人物,是农民起义中转化为封建帝王的朱元璋。组成新政权的人物,有开始就跟朱元璋南征北战的一批农民出身的原红巾军将官,也有相当数量归附的地王武装头目,更有一大批应举而来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1982年04期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张钊等叛降与金田起义史事考释

    方之光;崔之清;

    <正>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不久,在江口墟发生了张钊(大头羊)、田芳(大鲤鱼)、侯志(卷嘴狗)、关巨(大只巨)等七个艇军头目率部叛降清军的严重事件。他们叛降后成了清王朝的鹰犬,从江口墟直到桂林,历时一年又四个月,在各战场与太平军为敌,造成了颇为恶劣的军事后果。这伙叛徒乘坐炮船,长于水面运动、作战,弥补了清军水师严重薄弱的缺

    1982年04期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6 ]
  • 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李刚;宫义;

    <正> 第一次国內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对于推动和促进国共合作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1982年04期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1893—1942年间老挝人民的抗法斗争及其教训

    文(木丛);

    <正> 在老挝近代史上,法国殖民主义者曾先后两次占领老挝,时间长达六十年。第一次自1893年至1942年,第二次自1946年至1954年。老挝人民经常回顾这段历史,尤其是1893——1942年间的几次抗法起义斗争,从中吸取鼓舞斗志的精神力量和从事斗争的历史经验。今天,当老挝人民遭受越南地区霸权主义者控制,再次面临争取真正民族独立

    1982年04期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试论性质判断在自然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胡英旗;刘世英;

    <正> 性质判断就是断定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一种简单判断。从结构上来说,它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个部分组成。主项是被断定的对象,谓项是对象的性质,联项表示被断定对象与性质之间的联系,量项表示主项的数量。例如:

    1982年04期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试谈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黄汉清;

    <正>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尤其对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了大胆的探索,取得可喜的成绩。想象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学习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措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将

    1982年04期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一个少数民族县人口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杨鹤书;粟明鲜;

    <正>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九八○年已降到9.17‰,成为广西县级单位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一个县份。龙胜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增长有所照顾的情况下,为什么能达到国家在一九八○年全国人口自增率降到10‰以下的要求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曾利用暑假到该县作了实地调查,现对调查材料作初步的分析研究。

    1982年04期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