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阀观念在唐代小说中的反映

    劳玉灵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略谈作状语用的分词短语

    岑麟宾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语文教学的任务仅仅是提高读写能力吗

    凌泉方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吸取经验 坚持任人唯贤

    张国德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 ]
  • 洋溢在我们生活中的诗意

    黄伯谋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关于文艺作品美感弹性定向的断想

    江业国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精神文明的活的灵魂

    王青山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0 ]
  • 列宁关于经济和政治的辩证思想对我国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韦新祺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台湾优秀短篇小说赏析

    林仙健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3 ]
  • 略论初唐的边塞诗(下)

    毛水清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7 ]
  • 谈古典小说的“巧” (下)

    蜀客 惠慧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0 ]
  • 下阳话的“A不得A(B)"式

    李嵘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感叹词Well的含义和用法

    邹世诚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中国艺术结合的宁馨儿

    雷锐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7 ]
  • 北流勾漏洞

    周山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 ]
  • 略论《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的文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育民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 ]
  • 论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王东华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重视智力开发 大力改革教学方法

    宋锡福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语言学研究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唐逸毓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 ]
  • 论李煜词的社会意义

    华炎卿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粤西诗载》拾零

    刘树清

    198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状况与特点的历史考察

    林雨如;

    <正>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一个发展过程。过去,人们对十月革命后的传播情况谈得比较多,而对于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则讲得比较少。笔者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应该研究它从传入到播开的整个历史过程。这样,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的意义。 一

    1984年02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6 ]
  • 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田工;

    <正> 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理论,是列宁对帝国主义各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分析而作出来的。它是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首先获得胜利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把列宁这个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发现了中国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开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道路。今天,我们认真学习列宁和毛泽东同志这些理论,对于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

    1984年02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3 ]
  • 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探析

    吴先达;

    <正> 关于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问题,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本文试图运用辩证观点对这个问题进行探析。一方面论证社会革命的“历史火车头”的巨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对和平建设时期发展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作用作粗略的探讨。一、关于社会革命的涵义“社会革命”这个范畴有两种不同的涵义:即它的原义和转义。必须明确区分这两种涵

    1984年02期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从实际出发,走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学习《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一点体会

    蓝雄现;

    <正> 《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这篇著作,是邓小平同志1980年12月2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提出了要对经济作进一步调整。这是党中央对经济形势作了清醒的、全面估量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它对我国经济工作从根本上摆脱“左”倾错误思想的做法和束缚,真正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经济建设的新路子来,具有深远的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这次调整,正如陈云同志说的,是健康的、清醒的调整。”(《邓小平文选》第313页)本文仅就这次调整的特点略述自己的一些理解。

    1984年02期 18-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略论新方志的编修

    张家璠;

    <正> 我国方志卷帙浩繁,源远流长。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方志约八千多种,计十余万卷。批判地继承祖国古代的方志遗产,认真修好新志,是建设两个文明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现就目前修志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一、方志的特点与定义要编修好新方志,有必要弄清方志的涵义、特点以及史与志的关系。有的同志认为,地

    1984年02期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谈我区修志工作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粟冠昌;

    <正> 我区各县的修志工作,有的县已经进行几年了,有的县刚刚开始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应如何开展工作,保证新志的质量,目前来探讨这一问题,是有意义的。 (一)修志工作意义深远,领导必须重视。我区各县市修志工作开展有先后,进展快的县,初稿巳编写出来。也有的县市直到目前连编写提纲还没有拟订好。工作进展差别这样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各县市领导对修志工作的重视与否而定的。凡进展得较快的县市,多

    1984年02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3 ]
  • 论秦晋淝水之战的性质

    钱宗范;

    <正> 公元383年,暂时统一了中国北方和四川地区的氏族人苻坚统治的前秦政权,出动号称的百万大军,进攻偏居江南的东晋。东晋朝野团结一致,以八万精兵在淮南的淝水击溃了前秦的军队,前秦政权不久也就败亡了。这就是历史上闻名中外的淝水之战。如何评价淝水之战的性质,当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新的意见:其一,认为“前秦对东晋的战争,不是以氏族对汉族进行‘种族奴役’为目的的民族侵略战争。……乃是南北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一场兼并统一的战争。”其二,认为“前秦方面是统一中国的正义的战争,而东晋方面是保卫士

    1984年02期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从《祭十二郎文》看韩愈的哀祭文

    曹淑智;

    <正> 被古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自唐代以来传诵不衰的抒情散文《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祭奠他的亡侄韩老成而写的。以琐细的家庭往事和平凡的生老病死为内容的祭文,《祭十二郎文》决不是仅有的。那末,它为什么被人称为祭文中的“绝调”呢?“绝调”之说,我们当然不应同声附和。不过古人对它评价如此之高,却很值得我们深思,有必要对这一类文章,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八○三年)秋冬写的。这篇祭文,追

    1984年02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2 ]
  • 《三国演义·曹操煮酒论英雄》的艺术特色

    杨福廷;

    <正> 《曹操煮酒论英雄》,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当时,在诸侯群雄的角逐中,刘备沦落半生,还没找到立足之地,曾两次投靠曹操,这节青梅煮酒论英雄,就是在刘备第二次投靠曹操时发生的事情。为了建立霸业,刘备是个有权谋的人物。他这次投靠曹操后,接受了董承带来的密诏,参与了结伙谋杀曹操的阴谋活动。为了怕机密泄露,就有意施展韬晦之计:藏才不露,把才能和意图有意隐蔽起来,避免外人的注意和猜疑;有意转移目标,不与外界接触,不谈国家

    1984年02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4 ]
  • 山水跃然文章间——《徐霞客游记·游桂林日记》写景艺术初探

    李时新;

    <正>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徐霞客游记》是一部珍贵的地理科学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游记文学著作。遗憾的是,对于这一名著的文学艺术性,特别是写景艺术的研究探讨,至今却寥寥无几人。《游桂林日记》是《徐霞客游记》中较有代表性的一段。本文就这段文字的写景艺术,谈谈读书的心得体会。

    1984年02期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8 ]
  • 浅论郭沫若的泛神论对他前期小说的影响

    雷锐;

    <正> 在郭沫若前期的思想中,泛神论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已基本上成为学术界的定评。但是,不能说泛神论在郭沫若前期思想中占主导地位,而且,郭沫若的泛神论又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它和我们通常所讲的泛神论即西欧的泛神论有着一定的区别。西欧的泛神论哲学流行于十六、十七世纪,其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荷兰的斯宾诺莎。他们认为神即自然界,神融化在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能力。这些实质上等于对神否定的观点,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但是,泛神论中也包含着不少唯心的

    1984年02期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 ]
  • 略论现代派文艺

    宋贤邦;

    <正> 在有些青年文艺爱好者中,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西方现代派文艺作品,是“当代文艺的瑰宝,代表着时代的方向”,并断言它们一定会“统治世界(当然也包括中国)的文坛”。据此他们认为“《红楼梦》的写作方法已经过时”,连“鲁迅、高尔基也没有什么可值得学习的”了,还振振有词地宣称“八十年代的青年愿意接受的只有西方现代派的描写方法及其深刻的表现技巧”。不仅如此,有的“理论家”还不惜贬斥建国以来

    1984年02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论张弦短篇小说的抒情艺术

    余昌谷;

    <正> 情感,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文学艺术的基本特性。作为“人学”的文学,应该表现人的思想,也应该表现人的感情。古人说:“诗贵乎情。”其实,不惟诗歌,就是小说、散文等文学样式,也是以情为贵的。虽然,人们习惯上把诗歌称为抒情性艺术,而把小说列为叙事性文体,但这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早在二十年代,我国就有人明确地提出过“抒情诗的小

    1984年02期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壮族文学史》绪论(下)

    欧阳若修;

    <正> 蛤蚧、龙眼树、桄榔树、糯米糍粑,特别是壮锦这种壮族地区特有的风物的直观形象,寄寓着壮族劳动人民的微妙情怀。“桄榔树直过梁柱”,“壮锦被毡的花纹多过蛟龙的花纹”……正如果戈理所说的,这是作者以自己民族气质的眼睛对桄榔树的深刻观察,以及壮锦花纹“金线银线皆心线,红丝兰丝皆情丝(思)”的审美感受所唱出的心曲。汉族诗词中松、竹、梅是坚贞高洁的人格的象征,壮族民歌中的桄榔树——“桄榔树最

    1984年02期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古无轻唇音及其运用

    朱声琦;

    <正> 唇音是人类发声的基本音之一。唇音比较好发。孩童呀呀学语,首先会说的是“妈妈”。有些外语的“妈妈”一词,也是唇音。甚至小羊叫的声音“咩”,猫儿的叫声“咪”也是唇音。音韵学把唇音分为重唇音和轻唇音。重唇音又叫双唇音,包括邦、滂、并、明四个声母;轻唇音又叫唇齿音,是上门齿与下唇发出的音,包括非、敷、奉、微四个声母。所谓“古无轻唇音”,是说秦汉以前上古时期没有非、敷、奉、微,只有

    1984年02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朱自清与语文教学

    崖远培;

    <正>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一九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先后在浙江、江苏等地当过五年中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深有体会。一九二五年到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教授后,还很关心中学语文教学。叶圣陶先生说:“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他多年在语文教学方面用力,实践而外,又写了不少文篇。”(见《朱自清研究资料》1—2页)朱自清先生有关语文教

    1984年02期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3 ]
  •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综录

    郑建国;齐红;王昶;

    <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历代传诵的名篇: 《桃花源记》。它的作者是陶渊明。 (板书课题和作者)请大家注意“渊”字的写法。作者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人呀?生:东晋末年。师:对。他是东晋著名诗人,距今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当时统治者内部矛盾尖锐,战乱频繁,人民生活非常困苦。作者对当时

    1984年02期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 评《〈桃花源记〉课堂教学综录》

    舒畅;

    <正> 《桃花源记》的教学,是经广西师大附中语文组陈培干等几位中老年教师同初二年级教师两次集体备课,共同研究讨论后,由青年教师执教的。它基本上反映了该校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现状。这两节课的教学有下面几个优点: 1.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自己读书,看注释;查字典,互相探讨、解决阅读时碰到的疑难问题,读懂文句,翻译课文;提出问题,大家议论、钻研,评论文章的积极意义和局限

    1984年02期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 ]
  • 谈广西1983年高考议论文答卷

    林飞;

    <正> 1983年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看一幅漫画后写出一篇三百字以内的说明文和一篇八百字以内的议论文。题目出得新颖、巧妙、灵活、切实,打破了过去高考出题的传统格局,更有利于全面考察考生的读写能力,选拔具有真才实学和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才。议论文专题要求考生根据漫画的内容,自拟题目进行作文。如何拟好题目并确定中心论点,这是能否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而这又以能否正确理解画面的主要特征和涵义为前提。画面的主要特征是:一个人在地面上挖

    1984年02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从中国近代史的教学浅谈高师、中学历史课教法的异同

    曹佐治;

    <正> 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应以提高效学质量为中心。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志之一,要看各门专业课在“面向中学”方面做得怎样。研究高师与中学各门课程教法的异同,便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这几年,听了我系两位教授讲授中国近代史。他们不但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还讲究教法,听后颇有所得。现仅就他们讲授太平天国历史的几堂课,谈点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1984年02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