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四德说”和孟子的“四德说”之比较
覃筱曼
摘要(Abstract):
<正> 中华民族素被誉为“大仁大义”的民族。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稍后的孟子创立“性善论”,将“仁义礼智”四德并提,并作了集中的充分的阐述发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孟子的“四德说”,评论者多半简单冠以“地主阶级先验主义道德论”,作具体分析评论的并不多。伦理道德既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也是民族精神的基础。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覃筱曼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1989.01.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鲁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东西南部,建都曲阜(今属山东)。孟子为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
- ② ⑾⒁⒂⒇(22) (24) 《孟子·离娄上》。
-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二十卷,第103页。
- ④ ⑿(24) (38) (40) 《古希腊罗马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年版。
- ⑤ (33) (36) 《孟子·公孙丑上》。
- ⑥ ⒄(27) (37) 《孟子·告子上》。
- ⑦ 柏拉图:《理想国》1959年版,第四册,第52页。
- ⑧ 《论语·里仁》。
- ⑨ 《论语·子路》。
- ⑩ ⒃(21) (29) (30) (31) 《孟子·尽心下》。
- ⒀ 《孟子·离娄下》。
- ⒅⒆(26) 朱熹:《四书集注》卷二,第70、 83页。
- (22) (28)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33、 365页。
- (23) 《论语·为政》、《论语·述而》。
- (25) 培根:《学术的进展》。
- (35) 《孟子·尽心上》。
- (39) (40)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册),第171、 1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