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研究综述A Literature Review on Wang Zengqi's Novels
马杰;
摘要(Abstract):
汪曾祺的小说自80年代初登上新时期文坛,至今一直受到读者和研究界的瞩目。在30多年的研究过程中,一方面,研究者对其小说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加与丰富,另一方面,当前的汪曾祺小说研究又面临着诸多困境。在三个10年的研究阶段中,汪曾祺小说研究呈现出了不同的研究特点,研究者对于其小说的评价在文学史的综合考量中更加客观细致,而研究视野也从单一走向多元,但更值得引起我们关注和深思的是汪曾祺小说研究亟需获得更加深广的阐述空间。
关键词(KeyWords): 汪曾祺小说;综述;研究现状及困境;研究展望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马杰;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13.01.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唐挚.赞《受戒》[J].文艺报,1980(12).
- [2]季红真.汪曾祺小说中的哲学态度和审美意识[J].读书,1983(12).
- [3]季红真.传统的生活与文化铸造的性格——谈汪曾祺部分小说中的人物[J].北京文学,1983(2).
- [4]杨剑龙.论汪曾祺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意识[J].当代作家评论,1989(2).
- [5]刘锡诚.试论汪曾祺小说的美学追求[J].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
- [6]李振鹏.汪曾祺短篇小说创作风格探[J].当代作家评论,1984(6).
- [7]李国涛.汪曾祺小说文体描述[J].文学评论,1987(4).
- [8]王干.寻求超越:小说文体实验[J].小说评论,1987(5).
- [9]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
- [10]李庆西.野凫眠岸有闲意——汪曾祺小说的中国传统诗学精神[J].当代作家评论,1989(5).
- [11]汪政,晓华.感悟三境界:张承志、阿城、汪曾祺创作比较片谈[J].小说评论,1986(5).
- [12]马风.从文学社会学角度看汪曾祺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89(5).
- [13]黄子平.汪曾祺的意义[J].作品与争鸣,1989(5).
- [14]陈思和.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两种启蒙传统[M]//陈思和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 [15]杨品,王君.关于汪曾祺小说评论的评论[J].文学自由谈,1990(1).
- [16]费振钟.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 [17]夏逸陶.忧郁空灵与明朗洒脱——沈从文、汪曾祺小说文体比较[J].中国文学研究,1990(4).
- [18]杨剑龙.恋乡的歌者——沈从文和汪曾祺小说之比较[J].小说评论,1996(2).
- [19]李陀.汪曾祺与现代汉语写作——兼谈毛文体[J].当代作家评论,1998(6).
- [20]摩罗.末世的温馨——汪曾祺创作论[J].当代作家评论,1996(5).
- [21]摩罗.悲剧意识的压抑与觉醒——汪曾祺小说论[J].小说评论,1997(5).
- [22]席建彬.回归与拯救——论汪曾祺小说的童年视角[J].山东师大学报,1999(2).
- [23]夏元明.汪曾祺小说与中国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6(4).
- [24]游友基.文化寻根小说的雅化、俗化、野化趋向——汪曾祺、冯骥才、郑万隆论[J].福建师专学报,2000(1).
- [25]翟业军.论汪曾祺小说的晚期风格[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8).
- [26]文学武,丁晓萍.汪曾祺与五四文学精神[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3).
- [27]季红真.汪曾祺与“五四”新文化精神——汪曾祺小论[J].文艺争鸣,2009(8).
- [28]邵宁宁.汪曾祺小说前后期演变的精神史轨迹[J].文艺争鸣,2005(3).
- [29]杨莉馨.弗.伍尔夫的影响与汪曾祺早期的意识流小说实验[J].中国比较文学,2010(1).
- [30]王彬彬.“十七年文学”中的汪曾祺[J].文学评论,2010(1).
- [31]南栀子.昙花.孤鹤.鬼火——汪曾祺小说民俗意象分析[J].当代作家评论,2002(5).
- [32]杨红莉.汪曾祺小说“改写”的意义[J].文学评论,2005(6).
- [33]将蕾.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趣味主义特色[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1).
- [34]罗岗.“1940”是如何通向“1980”的?——再论汪曾祺的意义[J].文学评论,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