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叟式框架结构——论《坎特伯雷故事》的结构形态
陆扬;
摘要(Abstract):
<正> 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以下简称《故事》)的框架结构迷离复杂,是评论界颇感棘手的一个课题。一般认为乔叟没有完成“总引”提出的一百二十或一百二十四个故事的预定计划,终是一种缺陷。这类观点,在学术界长期居于统治地位。进入二十世纪后,西方学者陆续以戏剧理论或希腊罗马传统释之,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新的疆域。但是这些论述大多裹足欧洲,很难说没有一点欧洲中心论的气味,本文将结合东方传统,阐明《故事》结构为一完整的构造体系,并论述乔叟对框架结构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陆扬;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1985.02.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五卷书》中译本序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2页。
- ② K·S·Gittes, "The Canterbury Tales and the Arabic Frame Trandition" PMLA, March, 1983.
- ③ Reynold Nicholson, 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Arabs, Cambridge univ. Press, 1953, P. 134.
- ④ Drothee Metlitzki, The Matter of Araby in Medieval England, Yale univ. Press, 1977, P96.
- ⑤ G. L. Kittredge, Chaucer and His Poetry, Harvard univ. Press, 1915, P. 155.
- ⑥ 见P. M. Kean, Chaucer and the Making of English Poetry, 卷下第二章, Routledge & Kegan
- ⑦ 亚瑟·E·昆斯特:“亚洲文学”,《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