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5G时代广西文化产业转型研究系列论文之三Historical Logic,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Cultural Industry in 5G Era: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in Cultural Industry in Guangxi's 5G Era (Serial Paper Ⅲ)
唐琳
摘要(Abstract):
探析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逻辑可知,5G时代文化资源数字化是生产力与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历史进程。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逻辑是:数字技术推动了要素分配体系新变革。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印证了文化数据资源供给侧与文化产业数字消费需求侧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有效连接文化的生产和消费,需要充分发挥中国所独具的大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超级消费大市场的双重优势。5G时代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进路是:架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推动文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构建广电5G互联网枢纽,重构家庭电视物联网枢纽;培育文化大数据体系生产力,构建文化产业数字生态。该文对5G时代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的讨论,为5G时代广西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探讨的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实践进路为促进广西文化产业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KeyWords): 文化产业数字化;5G时代;文化大数据;数字文化产业;网络消费文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5G时代广西民族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20FSH015);; 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学校教育传承研究”(2021B105)
作者(Author): 唐琳
DOI: 10.16601/j.cnki.issn2096-7349.2021.05.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4. [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 [3] 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希勒.数字资本主义[M].杨立平,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5] 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 布朗,杜奎德.信息的社会层面[M].王铁生,葛立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 安德森.长尾理论[M].乔江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8] 莱文森.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9] 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10] 迈尔-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1] 黄永林.5G技术助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J].理论月刊,2020(4):94-103. [12] 贾菁.人工智能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进阶路向[J].当代传播,2020(1):98-101. [13] 黄学军.古村落传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人民论坛,2020(8):140-141. [14] 金元浦.场景理论与文化艺术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金元浦对话劳伦斯教授[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1):25-29. [15] 吴承忠.5G智能时代的文化产业创新[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6(4):51-60. [16] 李思屈.5G时代展望:给5G技术加上一双文化慧眼[J].人民论坛,2019(11):15-17. [17] 胡泳,年欣.中国数字化生存的加速与升级[J].新闻与写作,2020(12):5-13. [18] 邓海林,双传学.共享视域下的网络文化建设:从问题分析到系统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7(10):68-73. [19] 周志雄,王婉波.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倾向[J].江海学刊,2020(3):213-218. [20] 洪涛,毛中根.文化消费的结构性与层次性:一个提升路径[J].改革,2016(1):105-112. [21] 范玉刚.乡村文化复兴与乡土文明价值重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6(6):5-13. [22] 骆郁廷,骆虹.论新时代网络文化供给的改革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0(2):44-51. [23] 李树,邓睿,陈刚.文化经济学的理论维度与实践进路:第五届文化与经济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20,55(1):204-208. [24]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EB/OL].(2017-04-07)[2021-07-16].http://www.ncha.gov.cn/art/2017/4/7/art_1983_139402.html. [25] 付瀛莹.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数据的管理与应用[J].中国博物馆,2018(4):87-90. [26] 张贺.全国累计发布古籍资源达7.4万部(件)[N].人民日报,2021-04-22(12). [27] 朱基钗,袁晞.筑就民族文化的“万里长城”[N].人民日报,2010-04-16(12). [28] 高书生.文化数字化:从工程项目到国家战略[EB/OL].(2021-08-08)[2021-08-14].http://www.cdcgc.com.cn/detail/846. [29] 雒树刚.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EB/OL].(2019-06-26)[2021-07-16].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1906/d6205ca4de0b49c6994b7427880b143b.shtml. [30] 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19-08-26)[2021-07-16].http://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fgzc/gfxwj/gfxwj2019/201908/t20190826_148424.html. [31] 成琪.重磅!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呼之欲出[EB/OL].(2020-05-26)[2021-07-16].http://www.ce.cn/2012sy/szzh/wh/202005/26/t20200526_34976567.shtml. [3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6. [33] 尹世杰.尹世杰选集:第2 卷[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4] 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N].人民日报,2017-12-10. [35] 高书生.体系再造: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命题[J].经济与管理,2020,34(1). [36]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3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 [38] 唐琳.乡村振兴中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研究:5G时代广西文化产业转型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5):85-91. [39] 江小涓.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1(8):4-34+204. [40] 唐琳.文旅新基建中少数民族文化消费数字化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5):74-79. [41] 高书生.国家文化大数据建设:加速文化界“新基建” 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J].清华金融评论,2020(10):29-30.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EB/OL].(2019-12-13)[2021-07-16].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1912/e9c9d9677e444915af5a945a11cdf728.shtml. [43] 唐琳.双循环中的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5G时代广西文化产业转型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6):32-40.
- (1)《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10个门类。每一门类按省分卷,全面反映了中国各地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舞蹈和民间文学的概况。 (2)数据来源:Chinese Etymology 字源网 https://hanziyuan.net/. (3)主要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方式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