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余何所爱,二子皆孤标”——鲁迅、郭沫若旧体诗比较
马宏柏;
摘要(Abstract):
<正> 本文试图将鲁迅、郭沫若两位大文豪的旧体诗作一个比较分析。笔者认为这个比较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第一,他们基本上可以说是同时代人,有着相似的生活道路。虽然他们“一生未谋一面”,“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他们的心是相通的。第二,他们的文学道路也相似。分别从小说、新诗登上文坛,成为新文学的开山巨匠,而后又以杂文、历史剧等创作著称于文坛。他们的旧诗都是战斗之余“偶而为之”的。郭沫若给兽迅旧诗以很高的评价。他曾多次用鲁迅诗原韵赋诗抒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马宏柏;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1985.02.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 ② 见郭沫若《〈鲁迅诗稿〉序》。
- ③ 鲁迅旧诗据张思和:《鲁迅旧诗集解》;郭沫若旧诗见《郭沫若少年诗稿》、《潮汐集》、《战声集》、《啁(口唐)集》,此外还有一些集外佚诗散见于一些报刊,下文引用时注明出处。
- ④ 郭沫若:《创造十年》。
- ⑤ 见《破与立》1979年第期一陈梦雄:《鲁迅和郭沫若书赠日本友人的题兰绝句》。
- ⑥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再论文人相轻》。
- ⑦ 沈德潜:《说诗(日卒)语》。
- ⑧ 茅盾:《漫谈文学的民族形式》。
- ⑨ 周恩来:《我要说的话》。
- ⑩ 郭沫若:《论国内评坛及我对创作的态度》。
- ⑾ 郭沫若:《少年时代》。
- ⑿ 郭沫若:《我的作诗经过》。
- ⒀ 鲁迅、许广平《两地书·三二》。
- ⒁ 郭沫若:《致田汉》,见郭沫若、田汉、宗白华《三叶集》。
- ⒂ 高尔基:《我怎样学习写作》。
- ⒃ 鲁迅:《致傅斯年》1919年4月16日,《鲁迅书信集》上卷。其中“作风”即“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