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琴声乐教学实践中的民族性理念探究The Idea of Nationality in Vocal Teaching of ZOU Wenqin
李曼霞
摘要(Abstract):
中国音乐学院的邹文琴是中国著名的民族声乐教育家,她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声乐艺术教育生涯中,博采众长,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同时,借鉴国外的声乐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与技艺结合并重,培养出诸多声乐表演人才,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邹文琴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呕心沥血,她在教学中不仅重视教学理论与舞台表演实践相结合,还不断摸索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歌唱方法,形成了富有成效的声乐教学方法。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声乐教学实践,能使邹文琴声乐教学在当下声乐教育体系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坚守的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民族性理念。该文从邹文琴声乐教学所体现的民族性特征着手,从选择曲目、声乐教学方法、歌唱风格等方面展开讨论,阐述邹文琴将"歌唱的四大要素""五大共鸣腔体"运用于民族唱法及其教学之中,以达"自然的歌唱"的追求,说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歌唱中民族性的根基作用不能忽略,为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KeyWords): 邹文琴;声乐教学;民族性;少数民族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声乐艺术研究”(19ZD14)
作者(Author): 李曼霞
DOI: 10.16601/j.cnki.issn2096-7349.2021.05.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乐记[M]//礼记.陈澔,注.金晓东,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457. [2] 燕南芝庵.唱论[M]//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59. [3] 汤问[M]//列子.张湛,注.卢重玄,解.殷敬顺,释文.陈明,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54-155. [4] 石惟正.邹文琴教学随想[J].人民音乐,2010(1):58-59. [5] 阮春黎.开拓求索勤耕耘桃李芬芳硕果丰:祝贺邹文琴教授从事声乐事业五十年[J].中国音乐,2010(1):234-238. [6] 孙艳红.自然致美本真:邹文琴声乐表演美学观阐释[J].人民音乐,2018(7):25-27. [7] 周虹池.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育新花:邹文琴教授教学理念和方法之浅见[J].音乐创作,2019(11):124-129. [8] 陈志音.寒梅傲雪桃李园:记声乐教育家邹文琴[J].人民音乐,2018(7). [9] 吴碧霞.我的附中生活[J].中国音乐,2014(4):262-264. [10] 李欣.浅谈邹文琴教授的民族声乐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8):55-57. [11] 道应训[M]//淮南子.刘安,著.许慎,注.陈广忠,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279. [12] 音初[M]//吕氏春秋.高诱,注.毕沅,校.徐小蛮,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19. [13] 古乐[M]//吕氏春秋.高诱,注.毕沅,校.徐小蛮,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01. [14]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3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15] 郭沫若.青铜时代[M].上海:群益出版社,1935:161-178. [16] 刘丹丹.邹文琴声乐教学艺术探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6-7. [17] 朱筱.论邹文琴民族声乐教学特点及其贡献[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3. [18] 中国音乐学院复校[J].中国音乐,1981(1):1. [19] 郭克俭,盛梓杨.在总理关怀下诞生:周恩来与“中国音乐学院”创建研究回溯[J].中国音乐,2020,162(2):48-53. [20] 王如意.汤雪耕与喻宜萱的声乐思想及其启示[J].人民音乐,2015(6):38-41. [21] 汤雪耕.丝弦老调和评戏唱法的初步研究:民间唱法研究之一[J].人民音乐,1950(4):34-35. [22] 汤雪耕.谈歌唱的咬字、吐字和处理语言的方法[J].人民音乐,1956(11):17-19. [23] 汤雪耕.在太舟坞的日子[J].人民音乐,1961(1):29-30. [24] 汤雪耕.新的探索:听中央乐团和北京曲艺团联合音乐会有感[J].人民音乐,1961(1):32-33. [25] 邹文琴.中国的声乐事业发展存在于传统音乐之源[J].中国音乐,2018(2). [26] 汤雪耕.声乐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人民音乐,1958(11):13-15. [27] 汤雪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初步探索和几点体会[J].人民音乐,1963(Z1):8-12. [28] 汤雪耕.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提高[J].人民音乐,1963(2):7-10. [29] 邹文琴.追求自然歌唱的最高境界[N].中国艺术报,2005-01-07(T00). [30] 孙艳红.自然的歌唱[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31] 牛锐.格桑朗杰:“扎根家乡,艺术之路才能走得更踏实”[EB/OL].(2015-08-24)[2021-07-29].http://www.chinawriter.com.cn/mzwy/2015/2015-08-24/251580.html. [32] 刘畅.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传承[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16. [33] 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3版.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3.
- (1)有研究者将“新歌剧”称为“民族新歌剧”。见唐诃在《音乐研究》1960年第1期发表的《在戏曲音乐基础上创造民族新歌剧的尝试——〈山青水秀〉音乐创作札记》。 (2)资料来源于笔者于2019年10月2日下午在邹文琴北京的家中对其的采访。 (3)表中内容由笔者对2009—2018年邹文琴的学生音乐会相关文本和音像资料整理而成。若同一位学生的两场音乐会曲目重叠,只统计一次。 (4)谱列1由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格桑梅朵校正。藏语歌词的中文大意为:“今天我们在吉祥的日子相聚。” (5)资料来源于笔者于2019年10月2日下午在邹文琴北京的家中对其的采访。 (6)资料来源于笔者于2019年10月2日下午在邹文琴北京的家中对其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