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非农就业和相对贫困Digital Economy,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nd Relative Poverty
汪德荣,孙咸宁
摘要(Abstract):
相对贫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发展好数字经济,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促进非农就业,都是缓解相对贫困的有效方式。该文使用2013—2019年的省级宏观面板数据、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5 267组农村家庭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相对贫困的缓解机制,并验证非农就业水平在数字经济缓解相对贫困路径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赋能相对贫困人群可以显著缓解相对贫困程度,非农就业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中介作用,但这对不同类型相对贫困人群的效应存在异质性。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减贫效果最明显,东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则出现“数字鸿沟”现象;数字经济在低净资产水平家庭的减贫效果比高净资产水平家庭更明显,这为推广“数字化+扶贫”新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需要结合各地方实际需求,正确引导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减贫提供网络基础;切实引导相关产业和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为农户提供非农就业机会,提高农业要素生产率;发展监测全国相对贫困的网络信息系统。
关键词(KeyWords): 相对贫困;数字经济;非农就业;中介效应;数字减贫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西南民族地区陆地边境虚空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2020-GMD-020)
作者(Author): 汪德荣,孙咸宁
DOI: 10.16601/j.cnki.issn2096-7349.2022.06.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24.
- [2] 胡联,缪宁,姚绍群,等.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变动和分解:2002~2018[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2):132-146.
- [3] 汪三贵,刘明月.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理论关系、战略转变与政策重点[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8-29+189.
- [4] 欧阳日辉.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15.
- [5] 成依阳.数字经济驱动共同富裕的机制路径研究[J/OL].经营与管理:1-13.https://doi.org/10.16517/j.cnki.cn12-1034/f.20220207.001.
- [6] 王亚飞,冉渝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农村贫困缓解:作用机理与经验证据[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6-27.
- [7] 艾小青,田雅敏.数字经济的减贫效应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1):50-56.
- [8] 张兵,李娜.数字普惠金融、非农就业与农户增收: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2):249-260.
- [9] 宋嘉豪,吴海涛,程威特.劳动力禀赋、非农就业与相对贫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64-74.
- [10] 刘一伟,刁力.社会资本、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贫困[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1-71.
- [11] 郭凯凯,高启杰.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2(2):103-111.
- [12] 万佳彧,周勤,肖义.数字金融、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J].经济评论,2020(1):71-83.
- [13] 张林,温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居民创业[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4):85-95+107.
- [14] 韩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J].中国金融,2017(3):19-21.
- [15] 徐昊.数字化转型、农业资本深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数字-农业-乡村人力资本间耦合关系视角[J].海南金融,2022(1):20-34.
- [16] 卜茂亮,罗华江,周耿.Internet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方人口,2011(5):1-10.
- [17] 陈阳,王守峰,李勋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J].技术经济,2022(1):123-135.
- [18] 陈文,吴赢.数字经济发展、数字鸿沟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南方经济,2021(11):1-17.
- [19] 谢升峰,尤瑞,汪乐乐.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长尾效应测度[J].统计与决策,2021(5):5-9.
- [20] 毛学峰,刘靖.本地非农就业、外出务工与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4):100-112.
- [21] 王会娟,廖理.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信用认证机制研究:来自“人人贷”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4(4):136-147.
- [22] 谢绚丽,沈艳,张皓星,等.数字金融能促进创业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8(4):1557-1580.
- [23] 孙伯驰,段志民.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9(9):97-113.
- [24] 杨晶,邓大松,申云.人力资本、社会保障与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基于个体相对剥夺视角[J].保险研究,2019(6):111-124.
- [25] 邓大松,杨晶.养老保险、消费差异与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9(4):43-55+127.
- [26] 钟文,郑明贵.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79-87.
- [27] 朱喜安,魏国栋.熵值法中无量纲化方法优良标准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5(2):12-15.
- [28] 张栋浩,尹志超.金融普惠、风险应对与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J].中国农村经济,2018(4):54-73.
- [29] 肖龙铎,张兵.金融可得性、非农就业与农民收入: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17(2):74-87.
- [30]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5):614-620.
- [31] 孙继国,韩开颜,胡金焱.数字金融是否减缓了相对贫困?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20(12):50-60.
- [32] 罗美娟,申小亮.人情支出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基于CFP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21(6):47-60.
- [33] 刘成良.因婚致贫:理解农村贫困的一个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7-44+153.
- [34] 祝建华.城市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测度、因素识别与消减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29-138.
- [35] 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5):731-745.
- [36] 刘红云,骆方,张玉,等.因变量为等级变量的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学报,2013(12):1431-1442.
- (1)CFPS调查邀请受访家庭熟悉财务的成员来回答财务相关的问题,这位回答人是财务回答人。
- (2)EPS数据平台是国内专业的数据、信息服务提供商,是一个涵盖了经济、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集数值型数据资源和经济计量系统为一体的数据服务平台,为教学、科研等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其主页为:https://www.epsnet.com.cn/index.html#/Index。
- (3)此处参考国家统计局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划分方法。本文使用的2018年CFPS的5 267个样本涉及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新疆8个省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