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输入法与文化表征——文字符号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透视Network Media,Input Method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An Analysis of Network Language from the View of Literal Semiotics
王小英
摘要(Abstract):
通过网络语言符号的定量分析揭示出,网络语言符号中,表情符号和谐音缩写类符号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表情符号主要模仿人的面部、肢体表情,谐音缩写类符号则模仿声音语言。前者旨在弥补非面对面交流中人的肢体语言的缺失,后者则是在竭力模仿口语交流情景,二者都致力于将网络语境构造成一种次生口语语境。网络语言符号中表音符号的大量出现,与汉语拼音输入法的普遍使用具有直接联系,它容易形成网络上的圈子化现象。而网络媒介的跨时空性,又使得网络语言符号表现出全球化的特征。于是,网络文化呈现出全球化与圈子化并存的局面。
关键词(KeyWords): 网络语言;符号学;理据性;全球化;圈子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13&ZD123);; 甘肃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12016ML)
作者(Author): 王小英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15.01.01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曹进.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 [2]Daniel Chandler.Semiotics:The Basics[M].London:Routledge,2007:56-57.
- [3]哈罗德·伊尼斯.帝国与传播[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
- [4]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88.
- [5]胡朴安.文字学常识[M].北京:中华书局,2010:61.
- [6]黄亚平,孟华.汉字符号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 [7]林文刚.媒介环境学[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1.
- 1假如我们将其是否被纳入国家语委会收纳的新词作为是否被主流社会接受的依据的话,我们会看到具有普遍规约性的网络语言符号其实相当之少,也就是说网络语言符号的规约性主要是“地方”规约,并未成为“国家”规约,也就是说它只是网络上某种圈子内流行的表达符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