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认识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原子化”概念为中心的讨论How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of China's Rural Social Structure:a Discussion on the Concept of “Atomization”
周大鸣;廖越;
摘要(Abstract):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乡村是否走向了"原子化",这是"华中乡土派"学者争论已久的问题。笔者梳理了"原子化"概念的理论脉络,并结合山西省介休市大靳村的个案重新审视了这场持续已久的学术争论。笔者认为,用"原子化"来解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乡村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存在三方面的问题:首先,"原子化"看到了乡村社会的"非组织化"的面向,却忽略了村庄社会同样存在的"组织化"面向;其次,"原子化"认为当前乡村社会出现了种种治理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些所谓的"问题"恰恰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原子化"还忽视了村庄社会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将"原子化"区分为个体与区域两个维度,为解释乡村社会结构变迁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
关键词(KeyWords): 原子化;组织化;华中乡土派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周大鸣;廖越;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18.04.01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秦晖.共同体·社会·大共同体:评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J].书屋,2000(2):57.
-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7.
-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9-30.
- [4]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0(3):61.
- [5]吴重庆.无主体熟人社会[J].开放时代,2002(1):121.
- [6]苟天来,左停.从熟人社会到弱熟人社会:来自皖西山区村落人际交往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J].社会,2009(1):142-227.
- [7]吴重庆.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J].读书,2011(1):19-25.
- [8]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J].开放时代,2008(3):51-52.
- [9]KORNHAUSER W.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J].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1959(13):87.
- [10]孙立平.转型与断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54-255.
- [11]乌尔里希·贝克,何博闻.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56.
- [12]熊万胜,李宽,戴纯青.个体化时代的中国式悖论及其出路:来自一个大都市的经验[J].开放时代,2012(10):130-146.
- [13]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陆洋,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 [14]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243.
- [15]贺雪峰.私人生活与乡村治理研究[J].读书,2006(11):130-133.
- [16]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 [17]应星.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5(1):210-223.
- [18]徐勇,吴毅,贺雪峰,等.村治研究的共识与策略[J].浙江学刊,2002(1):26-32.
- [19]贺雪峰.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2(10).
- [20]贺东航,张现洪.林改后的村庄社区资源的再组织化问题探讨[J].东南学术,2012(5):42-48.
- [21]贺雪峰.饱和经验法:华中乡土派对经验研究方法的认识[J].社会学评论,2014,2(1):4-12.
- [22]赵旭东.乡村理解的贫困:兼评陈柏峰《乡村江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87-190.
- [2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 [24]赵旭东.乡村理解的贫困:兼评陈柏峰《乡村江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87-190.
- [25]赵旭东.从“问题中国”到“理解中国”:作为西方他者的中国乡村研究及其创造性转化[J].社会科学,2009(2):53-63.
- [26]周大鸣.告别乡土社会:广东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8-27.
- [27]杨小柳.从地域城市到移民城市:全国性城市社会的构建[J].民族研究,201(5):41-51.
- [28]周永明.道路研究与“路学”[J].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1(8):71-79.
- [29]邓正来.生存性智慧模式”:对中国市民社会研究既有理论模式的检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5-10.
- [30]杨善华,孙飞宇.“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J].社会,2015(1).
- [31]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86.
- [32]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20.
- (1)2004年以后,华中村治学者内部发生分裂,以贺雪峰、吴毅为代表的部分学者移师华中科技大学创办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以徐勇、项继权为代表的学者继续留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12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