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的烙印——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文化背景变迁对翻译的影响Marked Brands of the Times——The Influence Left by Changed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江晓雯;
摘要(Abstract):
本文选取王尔德的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以荣如德1982年的译本,与黄源深2004年的译本做比较,抽取两译本一些造词遣句的译例以及译注,从细微处分析文化背景变迁对这部小说翻译的影响,从而揭示了译本必然与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有紧密关系。
关键词(KeyWords): 《道连格雷的画像》;文化背景;翻译;影响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江晓雯;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10.03.02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胡开宝,胡世荣.接受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解释力[J].中国翻译,2006,27(3):10-14.
- [2]Wilde.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35.
- [3]王尔德.道连葛雷的画像[M].荣如德,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
- [4]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M].黄源深,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 [5]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
- [6]赵庆云.文学翻译作品中的注释问题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23):188-189.
- [7]江泓.世界著名科学家与科技革命[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15-16.
- [8]刘晓雪,刘兵.布鲁诺再认识——耶兹的有关研究及其启示[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5,24(3):259-268.
- ①转引自林克难《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中国翻译,2001,22(6):43-45.
- ①转引自陈原《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