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在场 “女人”的缺席——《白鹿原》女性形象解读Presence of “the Female”and Absence of “the Woman”——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Female Images in White Deer Plain
杨一铎;
摘要(Abstract):
父权制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被区分为屈从、反抗及疯狂等三类。但由于其心理及人格结构的差异,"女性"和"女人"的概念也不完全等同。《白鹿原》虽然涉及到了45位女性形象,却因陈忠实不能超越其文化背景、男性视角,最终造成作品在场的大都沦为屈从、依附于父权制而丧失由自然人属性决定的人格结构中的反叛和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而缺席的恰是与以心理及人格结构独立而完整为标志的"女人"的这个概念相称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KeyWords): 女性;女人;白鹿原;女性形象;父权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2JK0392)
作者(Authors): 杨一铎;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14.01.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2]史蒂文·塞德曼.后现代转向[M].吴世雄等译.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 [3]尹季.《白鹿原》中三类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J].船山学刊,2003(2):139-141.
- [4]王凤秋.女性物化的悲歌——《白鹿原》女性形象悲剧意蕴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13,29.
- [5]魏汉武.男权统治下的女性悲歌——《白鹿原》中女性形象评析[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8-71.
- [6]南帆.文化的尴尬——重读《白鹿原》[J].文艺理论研究,2005(2):64-71.
- [7]雷达.废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论[J].文学评论,1993(6):106-119.
- [8]孙新峰.论《白鹿原》小说的五个缺陷[J].名作欣赏,2010(4):131-133.
- [9]皇甫世奎.从两性文化看《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J].唐都学刊.2004(5):22-24.
- [10]赵录旺.拒绝与接纳——论《白鹿原》女性生存叙事的悲剧意识[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1):73-77.
- [11]田炜,孟庆千.男权意识下女性的悲剧——浅析《白鹿原》中田小娥人物形象[J].菏泽学院学报,2008(4):22-25.
- ①文中凡未标注引文出处者皆引自陈忠实《白鹿原》(修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