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棋王》的王一生形象的心理学阐释
曹雅涵;
摘要(Abstract):
该文采用心理学分析方法阐释阿城《棋王》中的王一生形象,发掘王一生形象的心理学内涵:生命本能、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从他身上反映出来的集体无意识。并由此发现:以阿城为代表的文革后的作家逐渐与五四新文化运运取得联系,塑造出富有人文蕴含和真实个性的人物形象,充分肯定了个体价值,这能够给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KeyWords): 王一生形象;人的本真;集体无意识;心理学阐释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曹雅涵;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07.s1.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魏威.衬托与蓄势[J].名作欣赏,1985(2).
- [2]苏丁,仲呈祥.《棋王》与道家精神[J].当代作家评论,1985(3).
- [3]季红真.宇宙·自然·生命·人[J].读书,1986(1).
- [4]冯骥才.100个人的10年[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
- [5]汪曾祺.汪曾祺说阿城小说《棋王》[J].名作欣赏,2005(1).
- [6]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 [7]阿城.棋王[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 [8]曾镇南.阿城论[J].文艺评论,1980(2).
- [9]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 [10]张宏.从“大写的人”到“习惯死亡”[J].北京: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3).
- [11]朱伟.接近阿城[A].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 [12]施叔青.与《棋王》作者阿城的对话[J].上海:文艺理论研究,1987(2).
- [13]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
- [14]刘勇.中国现代文学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