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看汉藏语系的形成
张书锋
摘要(Abstract):
<正>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对“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比较研究建立在这些语言原有一个共同的“母语”,然后分化、传播开去的理论(或称之为假想)之上。这个理论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比较各亲属语言内部的历史发展规律进而得出整个语系的总的历史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个总规律构拟出原始母语的结构形态,再现它们由统一到分化的历史全过程。很明显,设想中的共同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书锋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1989.04.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考古》1984年第10期。
- ② ⑦ ⑧ ⑿(25)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贾兰坡、王建《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古文化遗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 ③ 《光明日报》1984年11月14日第一版。
- ④ ⒂ 周廷儒《古地理学》。北师大出版社1982年版。
- ⑤ (27) 安志敏《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考古》1978年第3期。
- ⑥ ⑨ 《古人类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
- ⑩ ⑾⒀⒁ 《人类学报》第一卷第二期。
- ⒃ 李炎贤《华南古哺乳动物群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十九卷第一期。
- ⒄ 安志敏《碳-14断代和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1984年第3期。
- ⒅ 《新华文摘》1985年第2期。
- ⒆(21) 佟柱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论》。《文物》1986年第2期。
- ⒇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张振标:《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型特征分化趋向》.《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十九卷第一期;张振标、王令红、欧阳莲《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征类型初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二十卷第一期。
- (22) 安志敏《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1981年第1期。
- (23) 唐兰《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大汶口文化讨论集》齐鲁书社1979版;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
- (24) 人脑的容量大约在十万年前左右达到现代人脑容量的大小。与脑容量密切相关的语言能力的现代化的年代概与之相应。(美)D·匹尔比姆《人类的兴起》。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 (26) (28) (苏)刘克甫等《古代中国人的民族起源问题》。《考古学参考资料(6) 》。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潘利、张小华《太平洋文明初创时期的中国因素》。《史前研究》1985年第3期。
- (29) 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
- (30) 韩康信、潘其风《我国拔牙风俗的源流及其意义》。《考古》1981年第1期。
- (31) (澳)P.S.Bellwood《太平洋的早期居民》。《科学》1981年第3期;王民同《东南亚民族的来源和分布》。《昆明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凌纯声《中国祖庙的起源》。《民族学研究所集刊》(台)7。
- (32) 童恩正《近二十年来东南亚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及国外学者对我国南方古文明起源的研究》。《西南民族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