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流的空场上──略论二十世纪前期中国的交流理论
黄天兵
摘要(Abstract):
交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交流又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人类活动。人类的文明进程实际上也是人类的交流渠道日益丰富的过程,但是人类交流的深度却没有随之而加深,在现代社会人逐渐成为孤零零的“社会原子”,究其根源,是由于交流的共同性的缺失。中国的交流问题在文化传统断裂、异质文化入侵的现代(1919—1949)受到异乎寻常的重视,以毛泽东为首的一代知识分子对之作出了自己的解答,其功过是非都值得后人深思。
关键词(KeyWords): 交流;共同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黄天兵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1999.02.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165页。
- ②伊瑟尔;《本文与读者的交互作用》引自《隐含的读者》第十一章。
- ③彭汇资:《中国文论大辞典》第九页。
- ④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第303页。
- ⑤《鲁迅全集》第四卷第11~12页。
- ⑥唐:《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第9页。
- ⑦《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载《小说月报》第十一卷第一期。
- ⑧瞿秋白:《大众文艺的问题》。
- 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⑩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61页。
- 毛泽东《致陈毅》引自《毛泽东论文艺》第169页。
- 《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第53~54页。
- 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第2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