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学中竹意象的演变On the Evolution of theImage of Bamboo in Chinese Literature
金业焱
摘要(Abstract):
秦汉之前文学中的竹意象还不具有独立的地位,魏晋南北朝竹被纳入了文人审美的范畴,这一时期的文人或写竹之概貌,或赞竹之耐寒与坚贞,或于竹中寄托风流放达、隐逸、思乡之情,竹意象由此形成。唐宋文人或对竹细致刻画,或颂扬竹之虚心、孤标,或将个人经历、情感、志向、信仰等投射于竹,竹意象实现了其人格化与个性化的进程,中国文学中的竹意象成熟了。
关键词(KeyWords): 竹;意象;演变;成熟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金业焱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14.05.01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闫德亮.女娲神话的生命密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1):137-140.
- [2]朱熹.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41.
- [3]李文艺.《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竹文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47-48.
- [4]郭璞.穆天子传[M]//四库丛刊初编子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14.
- [5]俞香顺.碧桐翠竹以类相从——桐竹关系考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15-20.
- [6]葛晓音.论《诗经》比兴的联想方式及其与四言体式的关系[J].文学评论,2004(3):117-128.
- [7]林少雄.审美转型:从先秦到魏晋[J].学术月刊,1994(10):74.
- [8]吴莉,袁方.论魏晋时代自然美的产生[J].作家杂志,2011(3):174.
- [9]刘义庆.世说新语[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233.
- [10]徐斌.竹林名士对放达的把握[J].浙江社会科学,2004(5):157-161.
- [11]郭德茂.兰亭论[J].深圳大学学报,2006(8):64.
- [12]黄宏.诗枕上的隐逸美[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6):1-2.
- [13]文偈.即心是佛物我两忘——谈王维《辛夷坞》中的佛境禅趣[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6:106-110.
- [14]孙海燕.黄庭坚对传统诗歌意象的禅意化演进[J].文学遗产,2009(6):54.
- [15]何明.中国咏竹文学的形成、演进及其文化内涵[J].思想战线,1994(5):25-34.
- [16]李今珏.论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中竹意象的独特性[J].社会科学论坛,2008(5):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