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时代知识分子的“诗经古城”——在符号学意义上重读阎连科的《风雅颂》(杂志版)On the Ancient Poetic Stronghold of the Intellectuals in Ironic Age——Rereading Yan Lian-ke's Feng-ya Songfrom the Semiotic Meanings
周飞伶
摘要(Abstract):
从符号学角度解读,《风雅颂》揭示了反讽时代的本质,即符号的物化与符号的泛滥,以及知识分子自我物化与自我符号化的两极人格;而"诗经古城"净除符号的疏离性空间,则是强调对人类符号性的反思,让心灵回到单朴的自我,让"知识分子"之魂附于每个人身上而得以复活。
关键词(KeyWords): 反讽;符号;知识分子;诗经古城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周飞伶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15.03.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367.
- [2]李丹梦.面对心灵的“乡土”——论阎连科的《风雅颂》[J].文艺争鸣,2009(2):25-30.
- [3]阎连科,石一龙.写作是一种日子[J].青年文学,2001(9):102-109.
- [4]姚晓雷.“虎痴”阎连科[J].当代作家评论,2007(5):82-91.
- [5]洪治纲,欧阳光明.现代知识分子的沉沦与救赎——论阎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J].南方文坛,2008(6):101-105.
- [6]阎连科,吴怀尧.风雅颂并未妖魔化北大,教授博士应有文学胸怀(专访)[EB/OL].[2008-07-06].http://wuhuaiyao.blog.sohu.com/93854460.html.
- [7]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6.
- [8]阎连科.人类的文明何在?[J].中国作家,2006(5):192-193.
- [9]阎连科.发现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2011(2):63-126.
- 1杂志版指最早发表于2008年1月《西部华语文学》上的《风雅颂》,它在几经辗转后才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6月单行本出版,图书出版时作了较大的修改,其中被作者称为“最重要的改动”是结尾处杨科与众性工作者、学者齐聚诗经古城后的部分,“因为这个结尾不改,出版社就不肯出版”。由此可看出,图书版的《风雅颂》也许有艺术上更为精致的修改,但其中有很大的部分是出于一种“妥协”,改后的内容并不一定是作者真实的想法与意愿,故在此选择了更为“真实”的杂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