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如何书写意象——以徐杰舜人类学研究的知识表述为例How is Ethnography Writing Imagery:Taking the Knowledge Writing of Xu Jieshun's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es as Examples
李菲;杨思娴;
摘要(Abstract):
在《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以来的后现代人类学反思视野之中,科学性与文学性的二元关系成为焦点。随着民族志文本生成与知识生产的整个过程被纳入重新审视,主体性、修辞、虚构与个人风格等议题相继引发学界论争。而意象则由于其深植于本土文化的特性,鲜有关注与讨论。该文以徐杰舜人类学研究为个案,描述和分析其民族志撰述中多元意象的生成过程与复杂内涵,指出对意象的把握及阐释是其田野调查、学术思考与表述范式的重要特点;进而将意象与知识相关联,探讨人类学家在民族志实践中如何将传统智慧、地方性知识和学术思考铸为意象,以此为乡村与地方社会实践发声,书写能为民众“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的人类学知识,体现出鲜明的现实应用取向和“眼光向下”的价值关怀。
关键词(KeyWords): 人类学;民族志;意象;表述;徐杰舜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川西坝子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跨学科研究”(SC21EZD022)
作者(Authors): 李菲;杨思娴;
DOI: 10.16601/j.cnki.issn2096-7349.2022.01.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M].王媛,徐默,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6.
- [2] 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48.
- [3] 克利福德,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M].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 [4] ELLIS C.Final negotiations:a story of love,loss,and chronic illness[M].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5:1-358.
- [5] SHOSTAK M.Nisa:the life and words of a !Kung woman[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 [6] CLIFFORD J.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twentieth-century ethnography,literature,and art[M].Cambridge,Massachusetts,and London,Engla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9-17.
- [7] 格尔兹.论著与生活:作为作者的人类学家[M].方静文,黄剑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 [8] 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 [9] 张慧.“耳听为虚”“无法言说”与“死亡的沉默”:对语言使用的方法论反思[J].妇女研究论丛,2020(3):49-57.
- [10] 李菲.新时期文学人类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与理论推进[J].文艺理论研究,2009(3):19-24.
- [11]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M].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218.
- [12]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215.
- [13]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 [14] 王明珂.毒药猫理论:恐惧与暴力的社会根源[M].台北:允晨文化,2021:1-422.
- [15] 李菲.松茂古道的边地行走与近现代知识转型[J].青海民族研究,2017,28(4).
- [16] 徐杰舜.学问之道:“深挖井”与“建油田”的学术实践与方法论思考[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3).
- [17] 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291.
- [18] 李菲.史料·史观·史法:从《汉民族史记》到“链性论”的理论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12):198-204.
- [19] 徐杰舜,施宣圆.人类学本土化的必由之路:访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徐杰舜教授[N].文汇报,1999-10-30(5).
- [20] 徐杰舜.磐石: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1-592.
- [21] 陈坤.民族团结理论研究综述[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7,26(5):57-63.
- [22]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31.
- [23] 张玉书.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834.
- [24] 徐杰舜,韦小鹏,孙亚楠,等.磐石荔波:中国民族团结县域样本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9.
- [25] 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72.
- [26] 何羡坤.荔波布依族:上册[M].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379.
- [27] 彭建兵,谢建辉.布依族树神信仰与神树崇拜[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1):26-32.
- [28] 陈兴佳.石榴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14:3.
- [29] 新华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EB/OL].(2019-10-23)[2021-12-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0/23/c_1125142776.htm.
- [30] 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1).
- [31] 格尔茨.地方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杨德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 [32] GEERTZ C.Availablelight:anthropological reflections on philosophical topics[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133-134.
- [33] 蒙可.神奇的喀斯特[J].世界遗产,2016(5):24-28.
- [34] 唐小凤.南宁城市形象的景观化表达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12.
- [35] 徐杰舜,孙亚楠,刘少莹.大象:中国民族团结南宁经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7:268.
- [36] 蒙元耀.壮族熟语[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 [37] 拉波特,奥弗林.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M].鲍雯妍,张亚辉,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56.
- [38] 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4.
- [39] 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
- [40] 朱炳祥.三论“主体民族志”:走出“表述的危机”[J].民族研究,2014(2):39-50+124.
- [41] 刘荣.县域经济和谐治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1.
- [42]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31.
- (1)出自《周易·系辞上》第12章。
- (2)出自《昭明文选》卷《求通亲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