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陈风·宛丘》主旨辨正——兼及《诗经》主旨阐释的方法问题On the Themes of Wanqiu in Chen Feng,Book of Songs——About the Methodological Issues on the Themes of the Book of Songs
龙文玲;
摘要(Abstract):
《诗经.陈风.宛丘》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四类观点。综合考察此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诗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可得出三点结论:一、陈国的巫风习俗是包括《宛丘》在内的《陈风》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二、诗中的"子"指游荡于宛丘的善歌舞者,"荡"、"望"蕴含着诗人对"子"的道德评价。三、此诗通过描写一位痴迷歌舞者终日游荡于宛丘的情景,反映了陈国歌舞繁盛的巫风习俗,隐含着诗人对陈国歌舞无度现象的批判。
关键词(KeyWords): 《诗经.陈风.宛丘》;主旨;诗文本;内在逻辑关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龙文玲;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09.03.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注疏[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 [2]夏传才等.诗经要籍集成[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 [3]纪昀等.四库全书(文渊阁原文电子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 [4]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 [5]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 [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 [7]朱熹.诗经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 [8]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 [9]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 [10]晁福林.孔子与《宛丘》——兼论周代巫觋地位的变化与巫女不嫁之俗[J].兰州:甘肃社会科学,2005(1).
- [11]郝志达.国风诗旨纂解[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 [12]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 [13]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 [1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 [1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 [16]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 [17]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 ①参见夏传才等《诗经要籍集成》第1册《鲁诗故》13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此下注云:“《楚辞章句·离骚章句》知此训释出自王逸《楚辞章句》”。
- ①李山《诗经析读》(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页177云:“新出土的文献《孔子诗论》中,对'洵有情兮,而无望兮'两句特别表示了赞叹之情,谓:'《宛丘》曰:“洵有情,而亡望。”吾善之。'诗人讥讽宛丘舞荡之人诚然有情,却无礼法,无民望,造语很工巧。此为孔子所'善'欤。”此解释显然与晁先生不同,可参考。
- ①朱熹《诗经集传》释此二句云:“言虽信有情思而可乐矣,然无威仪可瞻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