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多族一体的民族国家:试析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缘起与流变Toward the Wholeness of a Multi-ethnic Country:On the Origi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ang Qichao’s Concept-Chinese
严庆;姜春光;
摘要(Abstract):
"中华民族"概念自提出以来历经了复杂且漫长的演进过程,并引发了近现代中国人的无限思考。概念提出者梁启超即在清末民初的20年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三次调整。梁氏的思想转变推进了"中华民族"概念在20世纪的发展,并成为近代中国步履维艰地迈进民族国家体系的缩影。探析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缘起及流变过程,分析其原因及特点,对于当代中国人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的内涵,抵制民族分裂势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关键词(KeyWords): 中华民族;梁启超;民族国家;概念演进
基金项目(Foundation):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18VSJ092)
作者(Authors): 严庆;姜春光;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19.01.01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9:77-78.
- [2]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 [3]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9.
- [4] 梁启超.饮冰室专集41: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M].北京:中华书局,1936.
- [5] 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86.
- [6] 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 [7] 王文光,赵永忠.梁启超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及其对中国民族史学科发展的贡献[J].学术探索,2007(3):103-108.
- [8] 迟成勇.试析民族与中华民族概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6):36-40.
- (1)梁启超《东籍月旦》一文收录在《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3月第1版.第364页-466页)中,且标注为光绪二十五年发表,即1899年。但是,从文中关于时间的记述来看,确实应为1902年。而且《饮冰室合集》关于梁启超文章发表时间的核定多有失误,此并非个例,因所见学术文章、著作多以1899年为准,故在此借侯德彤先生之研究成果做一说明以澄清。详见《侯德彤汉文中“民族”一词的出现并非始自〈东籍月旦〉——质疑近年来民族研究中的一个学术观点》,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126-127页。
- (2)在日本期间,梁任公与日本国内的政、商界精英犬养毅、高田早苗、柏原文太郎、志贺重昂往来甚密。
- (3)当然,早在留日学生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及外国来华的传教士便已使用这一概念,但是,距离当前语境下的“民族”一词的概念仍有相当距离。
- (4)后文将举东西蒙诸王公于1913年抵制外蒙独立,并声称“我蒙同系中华民族”的例子。
- (5)梁任公此文于1923年2月发表,但或许至少1922年底即已经撰写完成。
- (6)此处的维新派包括甲午后的维新派、丙申后的立宪派以及中央及地方政府中的开明官僚。
- (7)事实上,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华民族”的使用相对较晚,就笔者所见到的文本而言,其最先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或许是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的《对外宣言书》中(后文将涉及),而其开始广泛使用并赋予其内涵则更晚,大致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
- (8)“五四运动”促使其对爱国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并逐渐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引进,强调对个人权力的尊重,但这与其自己“爱国”并无冲突。此外,笔者以为,个人主义与爱国主义只要能够处理得当,实际上并无冲突,产生冲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所有高喊爱国的人都真正爱国,也并不是所有高喊个人主义的人都尊重其他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