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研究综述Research Reviw on Ding Ling's "When I was in Xiacun
宾恩海
摘要(Abstract):
对《我在霞村的时候》的最初的直接评价是 194 8年冯雪峰“发现”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研究综述 了这一小说的主题意蕴和人物塑造的重大价值。 5 0— 70年代许多日本学者关注其创作特点 ,他们的阅读具有明显的自我反省色彩 ,而中国学者则从政治革命视角理解这一小说并走向极端化。 80— 90年代的研究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冷峻的多样性气象 ,直接关注这一小说深层性的创作本身的问题 ,甚至置放在现代女性文学的美学特征、心理现实主义、欧美现代小说、潜女性话语的新境界上进行新的认识
关键词(KeyWords): 丁玲;文学文本;历史语境;女性文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宾恩海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03.01.01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许华斌.丁玲小说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 [2]袁良骏.丁玲研究资料[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 [3]孙瑞珍,王中忱编.丁玲研究在国外[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 [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 [5]王中忱,尚侠.丁玲的生活和文学的道路[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 [6]杨桂欣.丁玲创作纵横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 [7]丁玲创作独特性面面观———全国首次丁玲创作讨论会专集[C].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 [8]李华盛.一篇深刻而有特色的小说———论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J].求索,1986,(5).
- [9]刘晓林,王彤.关于《霞村》的思索[J].宝鸡师院学报,1988,(1).
- [10]万直纯.略论丁玲作品的审美品格[J].社会科学(兰州),1986,(4).
- [11]张永泉.丁玲侧论[J].晋阳学刊,1989,(4).
- [12]叶昌前.从丁玲的“女性形象”看丁玲的妇女观[J].西北大学学报,1989,(4).
- [13]林唯民.莎菲…美琳…贞贞…陆萍…黑妮[J].华东师大学报,1987,(5).
- [14]延安文艺研究,1989,(3).
- [15]万直纯.女性寻找———从丁玲创作看现代中国女性的精神历程[J].山东师大学报,1992,(2).
- [16]万直纯.现代女性文学的美学特征及演变———丁玲创作与西方女性文学美学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3,(4).
- [17]万直纯.“心理现实主义”的选择———论丁玲小说的创作特征兼谈新文学的走向[J].海南师院学报,1993,(1).
- [18]游友基.中国和世界现代文学视界:丁玲小说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简论[J].华侨大学学报,1994,(2).
- [19]周可.论丁玲延安时期小说创作中的潜女性话语[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