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话语标记研究综述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Discourse Markers
鲜丽霞,李月炯
摘要(Abstract):
汉语话语标记是汉语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全面梳理了学者们目前已发现的汉语话语标记及研究的相关理论,并将其分为狭义话语标记语与广义话语标记语,即话语标记与语用标记。狭义话语标记与小句没有任何关系,可以省略,不影响表达;广义话语标记与邻近小句存在结构与语义关系,省掉会影响情感、态度等语用意义表达。学术界目前对狭义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包括静态功能描写与动态演化研究。
关键词(KeyWords): 话语标记;自然口语;关联理论;语法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对外汉语课堂学生自主话语及师生互动研究”(13YJC740092);; 河南省教育厅项目“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性语素研究”(2013-QN-509)
作者(Author): 鲜丽霞,李月炯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15.01.01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 [2]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00.
- [3]廖秋忠.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 [4]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3).
- [5]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5).
- [6]孟琮.口语“说”字小集[J].中国语文,1982(5).
- [7]刘月华.对话中“说”“想”“看”的一种特殊用法[J].中国语文,1986(3).
- [8]郭继懋.谈表提醒的“不是”[J].中国语文,1987(2).
- [9]金立鑫.“那么”的词类问题[J].中国语文,1988(2).
- [10]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 [11]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3).
- [12]熊子瑜,林茂灿.“啊”的韵律特征及其话语交际功能[J].当代语言学,2004(6).
- [13]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杭州:浙江大学,2005.
- [14]于海飞.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 [15]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16]高增霞.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回头”[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1).
- [17]李宗江.“回头”的词汇化与主观性[J].语言科学,2006(4).
- [18]何洪峰.连词“那么”的口语用法[J].语文建设,1998(1).
- [19]郑绢曼,张先亮.责怪式话语标记“你看你”[J].世界汉语教学,2009(2).
- [20]谷峰.“你说”变体的使用特征及“你说”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研究,2004(18).
- [21]王伟.试论“然后”一词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的语法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
- [22]李宗江.说“完了”[J].汉语学习,2004(5).
- [23]高增霞.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完了”[J].语文研究,2004(4).
- [24]董秀芳.“×说”的词汇化[J].语言科学,2003(2).
- [25]司红霞.“说”类插入语的主观性功能探析[J].语言文字与应用,2006(2).
- [26]耿小敏.“我说”类元语言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 [27]郭昭军.现代汉语弱断言谓词“我想”[J].语言研究,2004(2).
- [28]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
- [29]司红霞.“这样吧”试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5(S1).
- [30]董秀芳.话语标记“只见”的功能分析[J].南开语言学刊,2007(2).
- [31]刘永华,高建平.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别说”[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7(2).
- [32]韩蕾,刘炎.话语标记“别说”[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 [33]王健.说“别说”[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2).
- [34]侯瑞芬.“别说”与“别提”[J].中国语文,2009(2).
- [35]彭伶楠.“好了”的词化分化和虚化[J].语言科学,2005(3).
- [36]邵敬敏,朱晓亚.“好”的话语功能及其虚化轨迹[J].中国语文,2005(5).
- [37]曾立英.“我看”与“你看”的主观化[J].汉语学习,2005(2).
- [38]陈振宇,朴珉秀.话语标记“你看”“我看”与现实情态[J].语言科学,2006(2).
- [39]李咸菊.北京话语标记“是不是”“是吧”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2).
- [40]陶红印.从语音语法和话语特征看“知道”格式在谈话中的演化[J].中国语文,2003(4).
- [41]熊子瑜,林茂灿.自然语句边界的韵律特征及其交际功能[J].语言文字应用,2005(2).
- [42]陆镜光.汉语方言中的指示叹词[J].语言科学,2005(6).
- [43]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学,2005(2).
- [44]Miracle,W.Charles.The Role of Na/Name in Chinese Discourse: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C].Paper presented at the Northeast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May 1989.
- [45]Yang,Mei-hui.Na in Chinese Spoken Discourse[D].Taipei:Unpublished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thesis,1992.
- [46]Wang,Yu-fang.The Pragmatic Use of Ranhou in Chinese Oral Discourse[C].Paper presented at the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Madison,Wisconsin,June 27-30 1995.
- [47]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M].潘文国,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 [48]Ran,Yongping(冉永平).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D].Unpublished PhD Thesi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00.
- [49]方梅.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J].中国语文,2005(6).
- [50]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 [51]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