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理于欲 以理导欲──论王夫之的理欲合一论
黄南珊,李倩
摘要(Abstract):
作为王夫之情理美学观一个组成部分的理欲合一论,是建立在其化生的自然发展观、主客互动的心物学说和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并且与其伦理道德观密切相关。他的理欲合一论强调寓理于欲以理导欲,表现出倾欹于理的取向。这种理欲合一论在审美观照中就具体化为性—情—欲关系的递相制约,由此导引出情感的雅俗和贞淫之别。王夫之的理欲合一论从精神上标示了当时情理美学观向传统文化复归的时代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情感美学思潮由唯情主义向理性主义的历史性转折。
关键词(KeyWords): 王夫之;理欲合一论;性—情—欲关系;艺术情感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黄南珊,李倩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1999.02.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四。
- ②⑨程颐《损卦》.《周易程氏传》卷三。
-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句·孟子集注》卷五。
- ④⑩《朱子语类》卷十三。
- ⑤参见黄南珊《重理时代情理审美关系的畸变(略论宋代理学对文学的深层影响)》.载《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J2专题《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1998年第10期转载。
- ⑥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一。
- ⑦这种代换思维是把人欲解释为天理(人欲的天然合理即为天理),把天理解释为人欲(程朱天理的人为性限制本身就是一种人欲)。这样,就对程朱理学的理欲之辨在思维方式上进行颠覆性重释。
- ⑧参见黄南珊《以情为思想标帜,以情为艺术立法(论李贽的情感美学观)》,载《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
- 分别见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下和《戴东原丈集·与某书》。
- 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二、卷一、卷二。
-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卷五、卷六、卷六、卷八、卷二十 六、卷六、卷六、卷四、卷九、卷十、卷六、卷五、卷二、卷八。
-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三、卷三、卷八。
- 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三、卷七。
- 王夫之《诗广传》卷一、卷二、卷三、卷一、卷一、卷四、卷一、卷二、卷 一、卷一、卷一。
- 参见萧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第348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本文关于王夫之理欲观的分析参考了该书的有关论述,特此说明并致谢意。
- 王大之《明诗评选》卷五。
- 王夫之承袭了朱熹的“性即理”之说。在理与性的关系上,他认为“理自性生”(《周易外传》卷一);“诗源情,理源性”(《古诗评选》卷二)。理源于人的先验本性。他进而提出理欲合性论.性 包括生理之欲(“声色臭味之欲”)和伦理之理(“仁义礼智之理”),伦理之理是人性的基本内容之 一,是人类的独有本质,’‘理即寓焉而凝为性”(《张子正蒙注》卷三)。
- 王大之《尚书引义》:卷一、卷五。
- 分别见王夫之《诗广传》卷三和《古诗评选》卷五。
- 王夫之《周易内传》卷四。
-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夕堂永日绪论内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