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思聚贤,薪火相传:人类学高级论坛20周年回顾Gathering Talents,Communicating Ideas and Passing down the Torches:20th Anniversary of Advanced Forum of Anthropology
王璐;
摘要(Abstract):
2002年5月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召开至今已20年。作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交流的民间开放平台,20年来论坛吸引并汇集了大批有志于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目前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人类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凝聚人类学的学术共同体、推进人类学研究新范式、促进人类学代际传递等方面成就显著。从20年的发展来看,无论是论坛模式、讨论主题还是促进论坛成长的各种举措,无不证明了这一点。论坛对整个中国人类学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人类学高级论坛;薪火相传;20周年;回顾
基金项目(Foundation): 西南民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金项目“文学人类学与20世纪下半叶西南民族志研究”(RQD2021108)
作者(Authors): 王璐;
DOI: 10.16601/j.cnki.issn2096-7349.2021.04.00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王璐.人类学的开放平台: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十年报告[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99-107.
- [2] 王璐.走进人类学与“人类学高级论坛”:访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长徐杰舜教授[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 [3] 王璐.人类学的评论与反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名栏“人类学研究”观察记[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12).
- [4] 胡鸿保.中国人类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 [5] 李会敏.中国民族学会研究(1934—1949)[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 [6] 陈国强,孙远谋.中国文化人类学回顾[J].民族研究,2000(3):22-29+107-108.
- [7] 周星.北京大学举办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J].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6,(1):32+27.
- [8] 胡鸿保,王建民.近年来社会文化人类学若干热点透视[J].民族研究,2001(1):93-100+110.
- [9] 关凯.理解中国当代文化转型的人类学视角[C]//徐杰舜,关凯,李晓明.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十年论文精选.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
- [10] 李亦园.李亦园致人类学高级论坛贺信[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
- [11] 费孝通.费孝通致人类学高级论坛贺信[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
- [12] 徐杰舜.人类学高级论坛总序[C]//徐杰舜,周建新.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 [13] 人类学乾坤.人类学高级论坛简介[EB/OL].[2021-05-20].http://ca101.cn/content.aspx?page=about.
- [14] 乔健.第二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开幕词[C]//孙振玉,徐杰舜.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人类学高级论坛2004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4-6.
- [15] 乔健.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 [16]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3.
- [17] 赵旭东.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3):111-124.
- [18] 范可.西方学术视野中的民族主义与族群性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36-38.
- [19] 巴斯,高崇,周大鸣,等.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21-32.
- [20] 纳日碧力戈.族群形式与族群内容返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3-26.
- [21] 石甜,叶荫茵,韦小鹏.“原生态”引起的一场论战:传统是什么?[N/OL].(2010-08-09)[2021-06-01].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0-08/09/nw.D110000gmrb_20100809_1-12.htm.
- [22] 骆桂花,徐杰舜.道路与族群:人类学高级论坛2017卷[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8.
- [23] 杜发春,韦小鹏.人类学与乡村振兴:人类学高级论坛2019卷[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0.
- [24]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63.
- [25]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3-24.
- [26] 米勒.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M].郦红,那滨,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4.
- [27] 赵旭东.中国人类学为什么会远离江河文明[C]//谭宏,徐杰舜.人类学与江河文明:人类学高级论坛2013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23-36.
- [28] 李菲.水资源、水政治与水知识:当代国外人类学江河流域研究的三个面向[J].思想战线,2017,43(5):20-30.
- [29] 加德纳,刘易斯.人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M].张有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8.
- [30] 朱炳祥,柏桦,蓝达居.开放·边缘·民间:第四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之观察员评论[C]//罗康隆,徐杰舜.人类学与当代生活:人类学高级论坛2006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23-34.
- [31] 费孝通.迈向人民的人类学[M]//辛格尔顿,蒋琦.应用人类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102-105.
- [32]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费孝通、李亦园对话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80-90.
- [33] 陈国强.论人类学研究的应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73-79.
- [34] 石奕龙.应用人类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 [35] 周大鸣.人类学的应用研究与中国学派建设[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12(4):1-8.
- [36] 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M].赵丙祥,刘传珠,杨玉静,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3.
- [37] 何龙群,秦红增,徐杰舜.名刊建设与主编自觉[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 [38] 吴雯.从边缘到中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成长之路[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6):23-27.
- [39] 李建东.《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及其在大陆的回应综述[J].西北民族研究,1995(2):148-152.
- [40] 徐杰舜.人类学世纪坦言[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 [41] 荣仕星,徐杰舜.人类学世纪真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 [42] 徐杰舜,龙晔生,李晓明.人类学世纪欢言[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 [43] 徐杰舜.中国人类学家访谈录(全3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
- [44] 李亦园.中国人类学的口述史:《人类学世纪坦言》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1.
- [45] 龙晔生,李陶红.第二种人类学史:以徐杰舜教授“中国人类学者访谈录”为研究对象[J].民族论坛,2015(2):5-11.
- [46] 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
- [47] 徐杰舜,彭兆荣,徐新建.对话:人类学高级论坛与中国人类学家口述史[J].民族论坛,2014(4):5-16.
- [48] 徐杰舜,韦小鹏.新生代人类学家之路[M].北京:学苑出版社,2021.
- [49] 徐杰舜.序一:中国人类学新生代的崛起[M]//徐杰舜,韦小鹏.新生代人类学家之路.北京:学苑出版社,2021.
- [50] 韦小鹏.前言:新时代,新生代,永续学脉[M]//徐杰舜,韦小鹏.新生代人类学家之路.北京:学苑出版社,2021.
- [51] 徐新建.序三:人类学的代际相传治学路[M]//徐杰舜,韦小鹏.新生代人类学家之路.北京:学苑出版社,2021:14.
- [52] 彭兆荣.序四:20年,薪火相传[M]//徐杰舜,韦小鹏.新生代人类学家之路.北京:学苑出版社,2021:21.
- [53] 王明珂.序:人类学中的“原生态土著”与其“拯救者”想象[M]//徐杰舜,韦小鹏.新生代人类学家之路,北京:学苑出版社,2021:11-12.
- [54] 徐杰舜,朱炳祥.主体民族志与民族志范式变迁: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七十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4):39-44.
- [55] 徐新建.自我民族志:整体人类学的路径反思[J].民族研究,2018(5):68-77+125.
- [56] 费孝通,麻国庆.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费孝通对现时代的思考[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318-326.
- [57] 徐新建.回向“整体人类学”:以中国情景而论的简纲[J].思想战线,2008(2):1-5.
- [58] 赵旭东.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 [59] 钱彤,熊争艳,刘劼,等.中共首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发展[N/OL].新华网,(2012-11-10)[2021-06-01].http://www.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0/c_113657062.htm.
- ①“广西民族学院”于200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 (1)1981—2001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出版了论文集和专著,编印了中国人类学学会《通讯》共206期。其有集体会员4个:上海少数民族体质调查组、上海人类学学会、湖北野人考察研究会、东北人类学学会,个人会员600多人。参见吕永锋《人类学家也要反思自己: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长徐杰舜教授访谈录》,刊载在荣仕星和徐杰舜《人类学世纪真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13页。
- (2)此后的2011年中国人类学学会举办了年会;2015年以来,中国人类学学会每年都举办年会。
- (3)1980年10月中国民族学界的代表大会在贵阳召开,“中国民族学研究会”成立。1984年10月,其更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管,是一个全国性的民族学群众性学术团体。
- (4)此研讨班原标题为“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第四届研讨班的名称正式改为“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
- (5)《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于2006年随学校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6)见徐杰舜著《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处工作报告》(2011年6月5日),未公开发表。
- (7)此观点来源于笔者对论坛秘书长徐杰舜的采访。
- (8)此观点来源于笔者对论坛秘书长徐杰舜的采访。
- (9)见徐杰舜著的《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处工作报告》(2011年6月5日),未公开发表。
- (10)此观点来自笔者对关凯的访谈。
- (11)见徐杰舜著的《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处工作报告》(2011年6月5日),未公开发表。
- (12)此观点为笔者对论坛秘书长徐杰舜的采访。
- (13)笔者于2021年6月8日在中国知网“主题”栏输入关键词“人类学访谈录”而得。
- (14)笔者在中国知网统计:《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于1999—2003年刊载29篇,2004—2007年刊载19篇。
- (15)此为徐杰舜转述方李莉的观点。
- (16)也有个别例外,如:张文义《心中最美的人类学》,刊载在徐杰舜和韦小鹏编著的《新生代人类学家之路》,学苑出版社2021年版第798-809页。
- (17)李辉算是一个例外。参见李辉《不想做基因的老中医不是好人类学家》,刊载在徐杰舜和韦小鹏编著《新生代人类学家之路》,学苑出版社2021年版第243-268页。
- (18)论坛参与人已有专著对此进行讨论。参见王明珂《毒药猫理论:恐惧与暴力的社会根源》,允晨文化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