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首倡“性灵”说
吕斌
摘要(Abstract):
刘勰是我国最早标举“性灵”的文论家。他的《文心雕龙》不仅在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提出了本乎“性灵”而归于“自然”的文学观, 而且在操作层面上发挥了《周易》的“立象尽意”说, 创立了“综述性灵”与“敷写器象”相济相成的意象说; 发挥了儒道两派的“虚静”说, 提出了在“蓄素以弓朋中”的基础上“虚静养气”、“率情入兴”的灵感论。因此研究“性灵”说, 不宜忽略其开源发流之功
关键词(KeyWords): 文心雕龙;性灵说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吕斌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1999.04.02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⒄《文心雕龙·序志》篇语。以下凡引该书, 只注篇名。
- ②⑧鲁 迅: 《题记一篇》, 《鲁迅全集》第8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 第332 页。
- ③ ⒃⑷⒅《情采》。
- ④此句所引, 摘自《程器》、《神思》、《养气》、《物色》的关键词语。
- ⑤《颜氏家训·文章篇》。
- ⑥《袁中郎全集·序小修诗》。
- ⑦李泽厚: 《美的历程》, 文物出版社1981 年版,第87 、95 页。
- ⑨《时序》。
- ⑩《程器》、《体性》。
- ⑾《定势》、《知音》。
- ⑿⑶⒁《通变》。
- ⒀《论说》。 ⒁沈叔延: 《文心雕龙赋》,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版, 第439页。
- ⒂《尚书·泰誓上》。
- ⒅“文之为德”的“德”和《原道》的“道”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 故此句根据《管子·心术上》: “德者, 道之舍”。把“文德”解释为“得于‘道’的一种属性”。
- ⒆⑵⒂⑵⒆⑶⑿⑷⑿⑷⒃⑸⒀《神思》。
- ⑵⑽⑵⒅⑶⒄⑶⒅《体性》。
- ⑵⑾⑶⑽⑶⒀《物色》。
- ⑵⑿《总术》
- ⑵⒀《定势》、《隐秀》。
- ⑵⒁《周易·大畜·彖辞》。
- ⑵⒃《物色》、《熔裁》、《体性》。
- ⑵⒄《征圣》。
- ⑶⑾《情采》、《明诗》、《附会》。
- ⑶⒁《隐秀》。前两句是本篇缺页佚文, 现行注释本均据张戒《岁寒堂诗话》补遗。
- ⑶⒂钱钟书《管锥编》第1 册, 中华书局1996 年版, 第12 页。
- ⑶⒃《宗经》。
- ⑶⒆《周易·乾·文言》。
- ⑷⑽《周易·乾·象辞》。
- ⑷⑾《风骨》。
- ⑷⒀《才略》。
- ⑷⒁《庄子·天道》。
- ⑷⒂《荀子·解薮》。
- ⑷⒄《养气》。
- ⑷⒆《经籍纂诂》下册, 成都古籍书店1982 年影印本, 第1004 页上。
- ⑸⑽《总术》、《诠赋》。
- ⑸⑾范文澜: 《文心雕龙注》根据《礼记·孔子闲居》“清明在躬, 气志如神”。认为“志气当作气志”, 是。《体性》篇“气以实志”, 可以佐证。
- ⑸⑿《风骨》、《体性》。
- ⑸⒁王士祯: 《渔洋诗话》卷上引王士源语。
- ⑸⒂吕 永《中国诗学的多层重“兴”论》, 《中国韵文学刊》总第6 期, 第2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