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主体间性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现On the Realization of Identifying Current Ideology by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Inter-subjectivity
郭长伟;
摘要(Abstract):
主体间性强调具备内在相关与统一的多主体之间,依托对话、交流实现互动,形成和谐共生关系。主体间性作为不同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体现关系属性。科学认识主体间性有助于厘清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的师生关系,实现和谐对话、互动与交流,便于在大学生中做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此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与平等性特点,为大学生主体间性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供了重要平台。因此,研究网络主体间性视域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KeyWords): 网络主体间性;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策略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江苏2016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基层政权建设中‘法’与‘民’的冲突与整合研究”(2016SJB810004)
作者(Authors): 郭长伟;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18.04.01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苏令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12:61.
- [2]王晓东.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一种形态学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4.
- [3]闫艳.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7.
- [4]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36.
- [5]郭志钦.网络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J].学术交流,2013(11):208-211.
- [6]陈丹熊,陈海红.我国近十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173-175.
- [7]郭莉,黄河.论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J].江西社会科学,2012(7):241-245.
- [8]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筑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21.
- [9]肖祥,曹晓彩.存在论和价值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双维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180-183.
- [10]黄亚雄,翟齐楠.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