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人类学的视野与责任On the Perspectives and Responsibility of Chinese Anthropology under “the Belt and the Road” Initiative
秦红增;陈子华;何元凯;
摘要(Abstract):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一大合作、大平台的新格局在为中国人类学提供发展良机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学术使命。在这背景下,中国人类学需要不断反思自身学科定位,坚守传统的田野调查精神,努力开阔传统学科视野,将本土研究放置到广阔的跨文明、跨文化互动、交流与变迁当中,并以更为广阔的学科关怀去看待互动当中的文化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此外也要充分发挥学科应用性格,在继承特有的学科责任感基础上,与时俱进地随着时代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回应,并致力于将学科知识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时代需求,为促进不同人群、民族及国家、地区间的相互了解、彼此沟通、充分交流、和谐共生做出贡献。
关键词(KeyWords): 人类学;“一带一路”;全球视野;智库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越边境陆路口岸贸易与特色圩镇带建设研究”(15BMZ093);;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研究”(18ZDA118)
作者(Authors): 秦红增;陈子华;何元凯;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19.01.01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5-164.
- [2] 吴泽霖.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172-194.
- [3] 费孝通.美国人的性格[M].薛刚,译.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8:233-257.
- [4] 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97-235.
- [5] 乔健.印第安人的诵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6.
- [6] 裴晓梅,王浩伟,罗昊.社会资本与晚年健康: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1):17-24.
- [7] 程瑜.乡土医学的人类学分析:以水族民族医学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5-38.
- [8] 尹绍亭,赵文娟.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6.
- [9] 刘明.海外民族志之于中国人类学的价值与意义[J].世界民族,2014(6):30-39.
- [10] 高丙中.凝视世界的意志与学术行动:海外民族志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意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5):2-6.
- [11] 何明.开放、和谐与族群跨国互动: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边民跨国流动为中心的讨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1):2-7.
- [12] 刘鸿武.非洲研究的“中国学派”:如何可能[J].西亚非洲,2016(5):3-31.
- [13] 王铭铭.所谓“海外民族志”[J].西北民族研究,2011(2):116-129.
- [14] 陈庆德.经济人类学对商品分析的文化视野[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7-32.
- [15] 赵永富.嬗变与导向:全球化与中国青年价值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24-129.
- [16] 刘丹,秦红增.“一带一路”与中国民族走廊研究再认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5).
- [17] 张新民.寻找中国文化的乡土社会之根:以清水江文书为中心的探讨[J].广西民族研究,2016(3):129-138.
- [18] 黄伟宗.珠江文化的历史定位[J].学术研究,2004(7):121-127.
- [19] 周恩宇.道路研究的人类学框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7-82.
- [20] 麻国庆.文化、族群与社会:环南中国海区域研究发凡[J].民族研究,2012(2):34-43+109.
- [21] GEERTZ C. Local Knowledge[M].Basic Books,Inc.,1983:181-195.
- [22] 吴声军.贺州土瑶茶叶种植的传统知识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9-26.
- [23] 崔海洋,朱复明,高翔.制度、市场与文化:古茶树群落活态遗存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5):2-9.
- [24] 刘晓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6-80.
- [25] 孙九霞,李怡飞.民族村落旅游专业市场体系的结构与特征:以白族新华村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7-63.
- [26] 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的应用性格[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2-04-28(7).
- [27] 周大鸣.应用人类学与中国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33-138+266.
- [28] 周大鸣,秦红增.参与发展:当代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J].民族研究,2003(5):44-50+108.
- [29] 庄孔韶.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新态势和人类学理论原则之运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58-65.
- [30] 范可.文明冲突与和而不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9-46.
- [31] 李永祥.西方人类学气候变化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17(5):107-116+126.
- [32] 赵旭东.“一带一路”观念对人类学文明研究的新拓展[J].思想战线,2016,42(1):18-25.
- [33] 周大鸣,龚霓.海外研究:中国人类学发展新趋势[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1):116-123.
- [34] 周大鸣,秦红增.田野工作的情感:兼论毛泽东早期调查的田野价值[J].思想战线,2002(4):59-63+105.
- [35] MCGANN J G.2017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EB/OL].(2018-02-01)[2018-11-01].https://repository.upenn.edu/think_tanks/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