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中的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5G时代广西文化产业转型研究系列论文之二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gita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Double Cycling-Second Paper of Serial Research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uangxi's Cultural Industry in 5G Age
唐琳;
摘要(Abstract):
以5G网络为代表的新科技加速推进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引发了非遗产业的数字化实践变革。数字网络技术与非遗产业的深度融合,非遗产业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数字化重塑,为非遗产业的双循环发展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机遇。数字化应用能提供发展新动能,数字化传播可培育业态新主体,数字化消费能有效扩大消费新市场。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打通非遗产业对接堵点,解决非遗产业生存痛点,破解非遗产业发展难点。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构建双循环中非遗产业的发展新格局,其重点任务是培育数字化生态链、加速数字化创新链、赋能数字化供应链、提升数字化价值链、重整数字化产业链、延伸数字化消费链。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非遗产业发展的指导,制定非遗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引导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非遗产业双循环市场主体,助推网络非遗消费文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华非遗文化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KeyWords): 5G时代;双循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数字化;网络消费文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面向东盟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区域中心研究”(19XGJ007);;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5G时代广西民族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20FSH015);;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重点项目“广西民族文化数字化传承保护教育研究”(GSA2020003)
作者(Authors): 唐琳;
DOI: 10.16601/j.cnki.issn2096-7349.2020.06.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2).
- [2]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4):4-12.
- [3]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N].人民日报,2020-04-02(1).
-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5-309.
- [5]陈少华.基于虚拟现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20,43(16):89-91.
- [6]侯守明,葛倩,刘彦彦.基于MAR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系统研究[J/OL].系统仿真学报,(2020-05-19)[2020-09-06].https://doi.org/10.16182/j.issn1004731x.joss.20-0081.
- [7]贾菁.人工智能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进阶路向[J].当代传播,2020(1):98-101.
- [8]章立,朱蓉,牛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维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以惠山泥人为例[J].装饰,2016(8):126-127.
- [9]何晓丽,牛加明.三维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肇庆端砚为例[J].艺术百家,2016,32(3):231-233.
- [10]罗保权.剪纸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以剪纸艺术为例》[J].中国造纸,2020,39(4):8.
- [11]艾雰,李继晓,张国霞.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平台构建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0):100-104.
- [12]王晓敏,李晗.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以“互联网+”为视角[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2):88-93.
- [13]谢海洋.档案学语境下直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策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8(4):97-101.
- [14]张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10):20-23+48.
- [15]陈日红.基于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形象传播[J].包装工程,2015,36(6):1-4.
- [16]文琴.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政策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9(S1):156-160.
- [17]张玮玲.基于“参与式数字化保护”理念的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以宁夏地区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12):110-114.
- [18]郜玉金,李彩霞.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建设述评[J].青年记者,2016(6):89-90.
- [19]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记录的利弊与策略[J].文化遗产,2015(2):9-13.
- [20]宋丽华,李万社,董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知识整合平台建设[J].图书馆杂志,2015,34(1):73-81.
- [20]刘勐,胡文静.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数字化探索:以“花儿”特色数据库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0):99-101.
- [22]黄永林,王伟杰.数字化传承视域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的重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8):165-171.
- [23]唐穆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的反思:基于乡村秩序裂变语境[J].广西社会科学,2020(2):139-143.
- [24]唐琳.乡村振兴中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研究:5G时代广西文化产业转型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5):85-91.
- [25]汤书昆,郑久良.泛娱乐文化生态视角下非遗IP版权运营策略探究[J].中国编辑,2019(5):31-35.
- [26]唐琳,陈学璞.文化自信下广西网络消费文化产业体系构建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6).
- [27]杨军.运用知识审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系列(一)[J].山西档案,2016(6):18-21.
- [28]唐琳.乡村振兴中的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数字化发展研究:5G时代广西文化产业转型研究系列论文之五[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0(4):53-58.
- [29]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7-22(2).
- [30]唐琳.论网络消费文化[J].消费经济,2007(3):82-85.
- [31]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0-09-19(1).
- [32]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2(2).
- [33]唐琳.文旅新基建中少数民族文化消费数字化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5):74-79.
- [34]秦红增,陈子华.如何融合经典与现代: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技术方略讨论[J].思想战线,2019,45(6):121-128.
- (1)数据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大数据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1)数据来源:2018年淘宝发布的《非遗老字号成长报告》。
- (1)数据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的报道。
- (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4-28)[2020-09-18].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4/t20200428_70974.htm.
- (2)数据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