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Current and Future Studies in Promoting Interactions,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among All Ethnic Groups
阿鑫,冯雪红
摘要(Abstract):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提出,不仅会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繁荣发展,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选择。目前,学术界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界定、理论体系、实践路径、作用意义等方面。今后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既要不断总结经验,也要着眼于时代,深化理论探究,重视史料发掘,增多个案研究,推动学科结合,加强创新研究,从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KeyWords): 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民族互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20年国家民委创新团队立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宁夏生态移民与民族互嵌社区建设研究”;; 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新疆伊犁地区S村锡伯族、维吾尔族、汉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YCX22069)
作者(Author): 阿鑫,冯雪红
DOI: 10.16601/j.cnki.issn2096-7349.2022.02.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N].光明日报,2010-01-23(1).
- [2] 本报评论员.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N].光明日报,2014-05-29(2).
- [3] 本报评论员.奋力谱写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新篇章[N].新疆日报(汉),2014-05-30(2).
- [4]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29(1).
- [5] 本报评论员.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9-09-28(2).
- [6] 齐扎拉.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藏篇章(人民要论)[N].人民日报,2021-03-25(9).
- [7] 姜洁,邓建胜,李纵,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N].人民日报,2021-08-30(1).
- [8] 徐黎丽,李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 [9] 田光辉.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 [10] 张云.吐蕃丝绸之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 [11] 张景明,张杰.饮食人类学视域下的辽代饮食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 [12] 罗树杰.极简壮族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21.
- [13] 杜娟.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实证研究:以西宁市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 [14] 汪俊昌.多元与一体:地域文化的特色与融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 [15] 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3):9-13.
- [16] 金炳镐,肖锐,毕跃光.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66-69.
- [17] 姜永志,白红梅,李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及实现路径: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7):212-218.
- [18] 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6(3):91-98.
- [19] 李晓霞.大力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J].中国民族,2015(3):56-59.
- [20] 张大卫.我国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及其促进:以“一带一路”为背景[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6):21-24+154.
- [21] 马瑞雪,李建军,周普元,等.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2):35-46.
- [22] 胡鞍钢,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5):1-12+110.
- [23] 王希恩.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J].学术界,2016(4):33-44+324.
- [24] 王伟.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内质和蕴涵: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6):41-46.
- [25] 王德强,毕跃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内涵与特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2):5-10.
- [26] 杨须爱.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在新中国的发展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出的思想轨迹[J].民族研究,2016(1):1-13+123.
- [27] 朱碧波.民族互惠:中国民族理论体系建构的拾遗与补正[J].思想战线,2016,42(6):41-46.
- [28] 袁淑玉,王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招好棋:为什么要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J].人民论坛,2017(13):76-77.
- [29] 戴宁宁.构建民族互嵌型社会结构的民族心理基础及实践路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44-50.
- [30] 郝亚明.民族互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3):8-12.
- [31] 李伟.民族互嵌:作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视角[J].民族论坛,2021(4):49-57.
- [32] 马忠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互嵌结构及其整合逻辑[J].西北民族研究,2021(4):23-29.
- [33] 耿新,熊彬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人口结构变化与政策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8):94-102.
- [34] 吴泽荣.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与共建共享:以广州回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6):32-36.
- [35] 马忠才,郝苏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留与落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9(4):30-40.
- [36] 徐平.在深化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北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为例[J].民族研究,2021(2):20-31+139-140.
- [37] 淦宇杰,张龙龙.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分析: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9):10-21.
- [38] 来仪.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研究[J].学术界,2015(10):33-42+324.
- [39] 王平,严学勤.论民族互嵌与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以新疆塔城市的实证研究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5):57-63.
- [40] 赵旭峰,钟瑞华.红河南岸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5):8-13+19.
- [41] 罗彩娟.从家族、地域认同到“命运共同体”:传统村落互嵌式民族关系的构建[J].广西民族研究,2020(1):32-40.
- [42] 孙嫱.维吾尔族和汉族互嵌社区建设:南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个案研究[J].民族研究,2020(2):17-26+141.
- [43] 李永祥,曹津永.从当代云南“山坝结构”民族分布的新变化看民族互嵌交融:基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三个案例[J].民族研究,2021(3):53-62+140.
- [44] 杜娟.从族际通婚看民族交融与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6):17-20.
- [45] 苏发祥,王亚涛.论甘肃藏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及其特点[J].中国藏学,2020(2):17-27.
- [46] 陈永亮,李思睿.通婚圈的扩大与民族交融的深化:以黔东南X镇侗寨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12):25-31.
- [47] 李天顺,李俊清.茶马互市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述论[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1):35-40.
- [48] 左兰,孙秀玲.文化认同视阈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逻辑契合[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3):22-27.
- [49] 田敏,蒋满娟.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三交”及影响:以明代贵州思南府地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3):54-62.
- [50] 宋博瀚,王文力.西藏旅游文化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探讨[J].西藏研究,2019(6):158-164.
- [51] 徐天雨.仪式象征与民族交融:对云南彝族宗枝节的田野考察[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6):72-78.
- [52] 满珂,蒋亭亭.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发展探析:以西北地区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6):50-59.
- [53] 谷宇.祖先信仰变迁与海南黎汉民族文化交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3):17-22.
- [54] 祁进玉,孙晓晨.取名方式变迁与多民族文化交融:以20世纪上半叶鄂伦春族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6):64-72.
- [55] 白晋湘,郑健.交往交流交融: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路径[J].体育学刊,2022,29(1):1-8.
- [56] 赵贺怡.新世纪新阶段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101-102+104.
- [57] 孙宝林.解决我国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问题的思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83-89.
- [58] 魏国红,郑万军.民族政策与国家整合: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趋向[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2):1-7.
- [59] 刘向权.影响新疆民族关系主要因素研究[J].民族论坛,2016(10):21-25.
- [60] 田钒平.通过科学立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法理探讨[J].民族学刊,2020,11(4):13-26+120-121.
- [61] 张立辉,赵野春,许华峰.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途径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5):14-17.
- [62] 王延中,章昌平.新时代民族工作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5):15-27.
- [63] 李贽,金炳镐.新时代促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基本途径的探索[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29(3):1-11+214.
- [64] 王忠国.传播学视阈下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新闻论坛,2017(5):70-72.
- [65] 吴星辰,吴军.统一战线学视域下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新实践[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8(3):32-36.
- [66] 王瑜,马小婷.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辨析、理论释析与教育路径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20(5):32-39.
- [67] 高承海.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路径与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7):215-221.
- [68] 李静,强健.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的困境及优化[J].民族学刊,2021,12(5):41-49+111.
- [69] 王立新,李平.充分发挥高校育人功能,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满族研究,2015(2):11-14.
- [70] 王巧.增进西藏高校藏汉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逻辑向度研究[J].西藏研究,2018(2):154-159.
- [71] 高承海,孙中芳,王荣霞.内地民族班(校)办学成效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1(5):105-111.
- [72] 许可峰.从“大花园”到“石榴籽”:“意识三态观”视野下的民族院校民汉混合编班个案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1):144-150.
- [73] 李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民族团结工作的探索历程[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6):152-163.
- [74] 蔡诗敏,杨斌.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特征[J].民族论坛,2021(1):13-20.
- [75] 金炳镐,谢清松.夯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五个基础[J].青海民族研究,2021,32(1):29-34.
- [76] 李丽萍,丁龙召.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逻辑关系:基于对鄂尔多斯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分析[J].民族论坛,2020(2):42-47.
- [77] 许晋.普通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J].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9):39.
- [78] 纳日碧力戈.多民族语言生态:互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9(6):10-17.
- [79] 胡鞍钢,胡联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为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J].民族论坛,2014(6):133-134.
- [80] 张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藏族社会历史中的意义[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2):14-17.
- [81] 张英,于沛鑫.西部地区旅游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2):37-44+182-183.
- [82] 强健.论中华民族同质性特征及影响因素[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10):15-20.
- [83] 张伦阳,王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现实基础和实践路径[J].民族学刊,2021,12(1):10-18+84.
- [84] 王瑜,马小婷.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生产与实践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1):27-34+182.
- [85] 赵野春,张立辉,滕承秀,等.渐进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进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1):9-15.
- [86] 田海林.新时代民族文献的价值与利用刍议[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4):54-57.
- [87] 刘星.地方志应在促进和加强民族团结,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有所作为:对新疆地方志工作落实“文化润疆”的思考[J].新疆地方志,202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