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形象的特征与价值On the Features and Values of Social Images
蒋万胜;
摘要(Abstract):
社会形象在人们社会交往和维系社会的团结中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对于它的使用上,人们多是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和方法。社会形象具有覆盖上的完满性、判断上的全称性、外化时的实在性、表达上的符号性、变化上的切换性等特征。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构建整个社会的秩序性、形成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规范、实现对于社会成员行为的激励、降低社会成员行动失败的风险等价值性的作用。
关键词(KeyWords): 社会形象;社会交往;形象传播;社会传播;社会建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蒋万胜;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18.04.01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约翰·塞尔.心灵、语言与社会:实在世界中的哲学[M].李步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21.
- [2]蒋万胜.中国市场经济秩序型构的非正式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51-163.
- [3]恩格斯.自然辨证法;马克思,恩格斯[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6-378.
- (1)参见洛克《人类理解论》(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文字的缺陷”(第462-477页)和“文字的滥用”(第477 -498页)。
- (2)赵鑫珊:《哲学与当代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0页。这句引文中“知识”一词应该被理解为“认知和识别”,是一种过程意义的认识活动,而不是结果意义的断定。
- (1)对于人类语言文字符号含义的变化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一下《说文解字全鉴》(许慎:《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李兆宏,刘东方,解译,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年版)。
- (2)杜威在《艺术即经验》对于“work”“express”的使用,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作者是在故意带着读者进行一种益智的文字游戏,使读者注意到人类语言中词汇起源、生成和演化中的转义、引申现象。参见《艺术即经验》(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汉译本译者在书中多处关于一些词语的翻译说明。康德在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也有不少这种对于词汇的用法。其实词汇这样的使用也是一种反向的统一性追求,是力图实现理论更大概括力的一种方法和努力。
- (1)杜威指出:“大体来讲,人类的历史显示出:思维,由于它是抽象的、遥远的和专门的,是一件痛苦的工作;或者至少说,达到这种思维的过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社会环境而变成痛苦的了。因为这种活动及其对象的重要性,当它变成了一种内在的乐趣时它就成为一个无价的收获。”约翰·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03页。
- (1)合成推理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是萨缪尔森提出来的:“由于某一原因而对个体说来是对的,便据此而认为对整体说来也是对的,这就是合成推理的谬误。”见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上),高鸿业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它是这样一种谬误,对局部说来是对的东西,仅仅由于它对局部而言是对的,便说它对总体而言也必然是对的。这是一种简单的部分之和等于整体的思维方式导致的结果。萨缪尔森认为,在经济学领域中,十分肯定的是:微观上而言是对的东西,在宏观上并不总是对的;反之,对在宏观上而言是对的东西,在微观上可能是十分错误的。(参见上书,第14页)
- (2)参见洛克:《人类理解论》(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文字的滥用”(第477-498页)。
- (3)参见亚里士多德的《辩谬篇》,亚里士多德把谬误分为依赖语言的谬误和不依赖语言的谬误。依赖语言的谬误主要有:语词歧义、以分为合、以合为分、错放重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