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服饰的商品化与传承On theCommercialization and Heritage of the Costumes for Yi Ethnic Group in Liang Mountains
许艳
摘要(Abstract):
古朴醇美、绚丽多姿的彝族传统服饰作为彝族优秀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彝人集体智慧和生活情趣的反映,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民俗观念与民族精神内涵。随着原生社会形态的瓦解,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经济在当地的发展,传统服饰的商品化趋势愈加凸显,本文旨在探讨商品化与延续了千年的彝族服饰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利弊得失。
关键词(KeyWords): 凉山彝族;服饰;商品化;传承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许艳
DOI: 10.16601/j.cnki.issn1002-5227.2014.05.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杨晓敏.凉山的呼唤[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
- [2]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凉山彝族文物图谱(服装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1.
- [3]杨国.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279.
- 1加什瓦拉——彝语称呼,一种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饰,它是大凉山高寒环境中特定的产物。“加什”是披毡,一种羊毛擀制品,由天然羊毛经人工擀制而成;“瓦拉”为外人熟知的“察尔瓦”,为羊毛纺织品,由巧手的妇女用传统腰机纺织而成。由于羊毛纤维组织细密,造就了加什瓦拉“白天可保暖,夜间当被盖,雨天可挡雨,天凉可避风”的多重功能,因此,加什瓦拉是一种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饰。
- 2在凉山地区,民主改革前外族入凉山必请当地有名且可靠的“保头”才能免于被掳为奴,随着交通、文化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改善,现在凉山已成为旅游者的目的地,探险家的乐园。
- 3凉山彝族女子头饰,在一生中要更替好几次,特定的头衣和头饰可以标志女性的年龄、婚否。
- 4宽大的衣身和袖口主要是方便里面穿着羊毛及棉麻制品等厚衣服。
- 1“千年情韵五彩彝裳”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服饰大赛“传统服饰传承人”称号;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组委会委员、中国·昭觉首届传统与现代彝族服饰设计比赛,“传统服饰类”金奖、最佳创意奖、“现代服饰类”女装银奖
- 1因涉及商业隐私,此处以字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