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解读到教学解读:语文核心素养“直面育人”的内涵转向From Discipline Interpretation to TeachingInterpretation:on the Connotative Tur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Straight Way” in Chinese Course's Core Quality
苏琴琴;刘洪祥;
摘要(Abstract):
随着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在以核心素养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问题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探讨中,包括语文在内的各学科教学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抓手。其中,内涵解读是语文核心素养落地基础教育教学、有效引领语文课堂实践的首要问题。然而,当前流行的学科解读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存在局限性,导致语文核心素养在走向"直面育人"的一线教学实践时,表现出引领乏力等问题,亟待进行新的教学解读。在教学解读视野内,语文核心素养以"人的成长"为焦点,致力于学生作为人的"意义世界"的语文创生;以语言构成"人的存在"维度为基础,指向思维、审美、文化构成的"人的发展"维度。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其内涵也应从学生作为人的"意义世界"创生过程中,不断成长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层面去理解。由此,回归并发挥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独特的"直面育人"之价值。
关键词(KeyWords):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解读;人的成长;意义世界;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黄冈师范学院2021年教研基础教育专项重点课题“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群文写作教学研究——以黄冈中学为试点”(2021CE57)
作者(Authors): 苏琴琴;刘洪祥;
DOI: 10.16601/j.cnki.issn2096-7349.2021.04.00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EB/OL].(2014-04-08)[2021-04-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 [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 [3]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
- [4] 黄厚江.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共生关系[J].语文教学通讯,2017(11):7.
- [5]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497.
- [6] 唐成军,王梓睿.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言建构与运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12):86.
-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 [8] 丁莉莉.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和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8):77-80.
- [9]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588.
- [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 [1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 [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 [1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 [14] 吴向东.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解释[J].教学与研究,2004(1):84-87.
- [15] 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46-47.
- [16] 崔岐恩,赵敏,王志荣.雪泥鸿爪:基于符号演化史的教育印迹——符号教育学视域的教育发展与展望[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1):87-99.
- [17] 赵毅衡.符号与物:“人的世界”是如何构成的[J].南京社会科学,2011(2):35-42.
- [18] 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52-53.
- [19] 颜小芳.社群真知与公共阐释:符号学、阐释学交叉视阈下的“真理”问题探讨[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67-73.
- [20] 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25.
- [21] 刘铁芳.人、世界、教育:意义的失落与追寻[J].教育研究,1997(8):23-28.
- [22] 周国平.周国平自选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 [23] 李吉林.运用情境教学发展儿童语言[J].中国教育学刊,1995(6):44-47.
- [24] 于漪.让课堂充满生命力[J].人民教育,2004(7):24-27.
- [25] 成中英.中国语言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J].哲学动态,1988(10):18-21.
- [26] 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80.
- [27] 黄浩.价值:人的意义世界的生成与澄明[J].理论月刊,2005(6):51-53.
- [28] 谢晖.论人的“文化—精神性”及其制度表达[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3):12-36.
- [29]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0.
- [30]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10.
- [31] 莫雷.阅读与学习心理的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7.
- [32] 孙绍振.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 [33] 多诺万.TED演讲的秘密[M].冯颙,安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91.
- (1)虽然语文核心素养是在《课标》中提出的,但本文所论及的语文教学问题和案例,涉及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其原因有二:一是当前学界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探讨研究,并未局限于高中学段,而是将它看作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追求;二是语文核心素养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核心素养的分支和下位概念,在理论探究上理应包括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因此,本文以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整体论述对象,不局限于高中学段。
- (2)《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 (3)所谓代表性,指受到学界广泛认可,如被高频次引用或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等。
- (4)以“温度”为例,丁莉莉在文章中说道:“一堂有温度的语文课要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安全感、被肯定的幸福感以及被教师关爱的满足感。要想实现这个‘春风化雨’的高线目标,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只有一颗润泽深厚的心灵,才能培育出万千颗七窍玲珑之心。”其论述中并未具体阐明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温度之间的关系,似乎离开了语文核心素养,但这并不影响她“语文课堂要有温度”看法的表达。其余之处,可参阅丁莉莉《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和策略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8期,第77-80页)。
- (5)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多样,在下文的论述中,我们将体现语文学科独特性,主要以语文教科书的主要构成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凭借的文学经典文本作为论述对象。
-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多重属性的存在,包括以社会属性为根本的自然属性、意识属性和实践属性等。
- (7)罗兰·巴尔特指出人由其语言显现和托出,哈贝马斯指出人是对话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