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党的“八大”的伟大意义

    林雨如;

    <正> 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八次代表大会,是一次具有伟大意义的大会。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毛泽东同志的开幕词,刘少奇同志的政治报告,邓小平同志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同志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和党的章程、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等主要文献。“八大”总结了我党“七大”以来的经验,分析了中国社会现状,正确地回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换和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提出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任务;重申了党的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强调了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党的领导。所有这些,不仅对当时广大干部

    1980年02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5 ]
  • 重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二)

    刘定祥;

    <正> 《论修养》是一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建党理论专著,对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对广大党员和干部的修养,起过巨大的作用。然而,林彪、“四人帮”一伙炮制的《要害》却诬蔑《论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背叛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列举了所谓四大“罪状”。一曰:“闭口不谈无产阶级专政”,“不要无产阶级专政,去进行共产主义事业”。《论修养》虽然没有“无产阶级专政”的字眼,但它是讲了和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凡是认真读过《论修养》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武装夺取政权、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最

    1980年02期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略论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重大意义——兼批“中国文化南来说”的谬论

    阳吉昌;

    <正> 发现、发掘与研究工作概况 1965年广西文物工作队与桂林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进行文物普查时,在桂林市郊,发现了60余处洞穴遗址和山坡遗址以及遗物出现点。甑皮岩洞穴遗址就是其中之一,接着做了小规模的勘探工作,发现了一些遗物。但在当时条件的限制下,此遗址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甑皮岩洞穴遗址一度也面临着彻底破坏的危险。幸好,在有关领导与我市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遵循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的指示,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有关文物保护的政策,与极左路线进行坚决的斗争,制止了人为的破坏,

    1980年02期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1 ]
  • 试论罗大纲

    马冠武;

    <正>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农民战争。这场战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是以往任何一次农民战争所无法比拟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造就这场伟大的运动,除了客观时机已经成熟之外,在主观上,即农民阶级力量本身的准备、组织和积聚方面,至少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一是太平天国领袖人物的强有力领导;二是人民群众,首先是贫苦农民比较广泛而深入的发动;三是有一批优秀的将领在斗争中发挥了中坚和纽带的作用。三者是有机地联结在一起的,缺一不可。罗大纲就是在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的领导之

    1980年02期 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 关于《论先秦诸子的伦理观》中两点提法的异议

    宋海清;孙爱国;

    <正> 看了许凌云同志的《论先秦诸子的伦理观》(《见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一文,觉得许同志对先秦诸子在伦理方面的继承关系的分析是中肯的,但对其中的个别提法有不同的意见,本着百家争鸣的原则,我们想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其一:关于“所谓‘仁者,爱人’,不是宗族的爱,而是社会的爱,即阶级的爱,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爱。”许同志是如何得出这些判断的呢?他的文章中写道:“孔子对仁下过许多界说,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尤可看出其仁的实质。”

    1980年02期 33-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5 ]
  • 琐谈阿Q典型的国民性、阶级性及人性问题

    刘泰隆;

    <正> 关于阿Q是什么典型的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其中对于阿Q是不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的论争,意见也很分歧:有的认为阿Q就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不是落后农民的典型;有的认为阿Q只是落后农民的典型,如果把阿Q看作“国民性弱点”的典型,那就等于说阿Q是超阶级的典型,就是宣传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等等。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显然不是我们所能胜任的,但我们在教学中又经常遇到这些问题,现在只是权作学习,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供研究者参考。

    1980年02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论朱自清思想道路

    陈孝全;

    <正>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他不但以具有独特风格的创作,为现代文学园地增添色彩;而且以其脚踏实地不断探索前进的坚忍精神启迪后来,具有深远的影响。朱自清(一八九八——一九四八)是在划时代的五四运动风暴中,走上生活道路,开始创作生涯的。从此直至逝世,恰是历经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曾对他的晚年予以高度的评价,说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但朱自清思想达到如此光辉境界,却是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

    1980年02期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2 ]
  • 文艺不能称为上层建筑吗?——与朱光潜教授商榷

    彭会资;

    <正>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用来分析研究文艺的社会性质、地位和作用,是当前文艺理论界急需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问题。不久之前,朱光潜教授发表了一篇论文《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1979年第1期《华中师院学报》,全文内容已写入《西方美学史》再版“序论”),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朱先生说马克思讲的上层建筑是不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恩格斯只在“较早的著作”中,“偶尔让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在内”,唯有斯大林“最明确”地指出“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甚至“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划起等号

    1980年02期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8 ]
  • 桂林文化城记事(1938年10月——1944年11月)

    万一知;

    <正> 一九三八年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战斗在武汉、广州两地的革命的文化、艺术界人士,根据党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指示,相继撤到桂林、重庆等地继续开展文化抗敌活动。由郭沫若同志任社长、夏衍同志任总编辑的《救亡日报》,也由广州迁到桂林继续出版。夏衍同志因此来到桂林。由郭沫若同志率领的政治部第三厅的部分工作人员,也从衡阳撤退来到了桂林。接着,战斗在香港的以茅盾同志为首的一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和文化人士,在我党东江纵队的组织和帮助下,冲破了日寇的重重封锁,相继脱险抵桂。加上欧阳予倩、、邵荃

    1980年02期 5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1 ]
  • 略议《中山狼传》的“糟粕”问题

    曹淑智;

    <正> 怎样“取”、“弃”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民主性精华与封建性糟粕,是一个说起来并不十分困难而做起来却颇为复杂不易的老问题。在评论到具体古代作品时,有人往往只凭个人的理解,各行其是,“取”、“弃”的原则和标准也常常因人因事而异。“取”与“弃”比较,“弃”又显得更加粗糙一些,“大胆一些”。这种情况,突出地表现在下面两种倾向上:一是从某种政治需要出发、套用现成概念或结论、缺少具体分析的简单化倾向;一是不问作品类型,一律以古代社会政治斗争的特点与作家的阶级出身、世界观相联系以决定作品进步与反动、优与劣的公式化倾向。这两种倾向在评论明代马中锡的寓言故事《中山狼传》的一些文章中有所表现。

    1980年02期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5 ]
  • 写作课教学初探

    沈华岱;

    <正> 写作课现状目前各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大多开设了写作课,但据不完全统计,从目的要求到教材、教法均不统一。这种状况,反映出本来应该是一门有严密的科学性、完整的系统性而独立存在的写作课,由于未能总结和掌握它的内在规律,未能制订一整套科学的讲授法则、练习方式,致使写作课的教学长期陷入盲目性,事倍功半。甚至危及写作课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价值。目前的写作课一般开一至三个学期,课时不算少。但效果如何?稍作调查便不难发现,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大多原本基础就好,问其原因多是受益于

    1980年02期 79-8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