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焕平;
<正> 我们的文艺的艺术方法,现在一般称为革命现实主义。我觉得这个称谓不十分确切,缺乏社会主义时代的规定性。也就是说,未能充分地体现我们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的色彩和特点。它不仅缺乏社会主义时代的规定性,而且具有概念上的广泛性。欧洲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上的现实主义,未尝不可以叫做革命现实主义。这个革命,是指上升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亦叫做第三等级的革命。当时他们是以代表全民的姿态出现的。它的革命对象是封建皇权统治。例如法国的狄德罗,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最先进的思想家。他在《论戏剧艺术》中,就说过“剧本是为人民而写的。”他甚至呼吁作家艺术家
1985年01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7 ] - 袁鼎生;
<正> 有人著文说:十九世纪末浪漫主义“又复活了”,“现代派文艺便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很容易使人误认为:这两者有着内在联系,是本质相似相同的东西,要则都提倡,要则全扬弃。其实,仅从创作方法的角度讲,现代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革命浪漫主义只是表面相似而乃本质对立的。在反映生活的原则上分道扬镳创作方法质的规定性分反映生活的原则、方式、手法三个层次。在反映生活的原则上,积极浪漫主义、革命浪漫主义要求作家着重表现精神生活,并以此来反映物质生活;而现代主义则一意开掘主观世界。双方虽有“形似”之处,但各自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和开掘,在系统、层次、性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因而貌似同路,实则分道扬镳。
1985年01期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5 ] - 雷锐;
<正> 《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以下均简称《饿》和《赤》)作为中国新文学最早的两本散文集,在现代文学史上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对作者瞿秋白本人和对中国现代思想发展史、对中共党史来说,它们的意义更加伟大。《饿》实际上是瞿秋白从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飞跃的艰苦而辉煌的历程,《赤》则是瞿秋白基本完成上述飞跃后开始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前进的历史。从《饿》到《赤》,瞿秋白的思想一步步地完成了质的变化;《赤》写成的一九二二年,便是瞿秋白思想分质的界线。这一年,他经张太雷、张国焘介绍,在莫斯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光辉道路。《饿》和《赤》可以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我国现代史上一部分小资产阶级先进的知识分子探求光明、不断前进的闪
1985年01期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8 ] - 汤炳能;
<正> 苏轼反对文学创作的雷同。他写的《答张文潜书》中有一段人们熟知的文字: “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於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於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於生物,不同於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 此则王氏之同也。”这一段文字是批评王安石的。王安石的一些散文,言辞犀利,说理透彻,不失为好的文章。苏轼认为,他的毛病“在於好使人同己”,要求天下人的文风和自己的一个样。这就使得文坛象盐碱荒滩,黄茅白苇,一望无边,十分单调荒凉。
1985年01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王燕萍;
<正>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诸如“主题转化说”、“反动说”、“破心中贼说”等等,至今仍没有定论。笔者认为,作品的主题思想应当是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实际内容中反映出来的;而作品的实际内容对于主题思想的分析和确定则更为重要。《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分析《西游记》的主题思想,首先应当从神魔小说的特点出发。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都不是社会现实的简单翻版;任何光辉的艺术形象都不是简单的阶级概念的化身。神魔小说尤其如此。神魔小说在反映社会现实矛盾时,采取了投影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地反映;不是以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矛盾为依据,而
1985年01期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9 ] - 郭英德;长胜;
<正> 半个世纪前,朱东润先生曾发表了《说‘衙内’》一文(1935年《文学杂志》第一卷第四期,近收入《中国文学论集》卷二)。此文认为,元杂剧的“衙内”是“一种有权有势,彻上彻下的世袭武职”。这一概括大体上是确切的。然而,当进一步“臆测”“衙内”的社会内涵时,却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此文还认为:“‘衙内’是当时的蒙古族兵官,而‘衙内’的行为,是蒙古兵官对于异族的迫害。”其根据有四点:一、“武职世袭的制度,直到元代,才算建立”;二、打死人不偿命,“是元代蒙古人法定的特权”;三、“打猎,这是蒙古人——也许连色目人——所有的特权”;四、“当时的蒙古军到处驻扎,所以蒙古兵官
1985年01期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黄绍清;
<正> “嘹歌”是壮族人民喜闻乐唱的一种民歌形式。由于歌唱时歌句的尾音都用“嘹——嘹”来拖腔,因而人们称之为“嘹歌”。“嘹歌”是从一九六一年开始搜集整理的。先由田东县文化馆搜集整理了八百多行。后由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两次派人下去,深入发掘,共搜集到手抄本和口头记录约一万六千多行。其内容丰富多采,从各方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心理状态、风俗习惯等。而基本内容则是由《日歌》、《夜歌》、《散歌》三部份组成。第一部分:《日歌》,就是白天唱的歌。它又包括《三月歌》、《日歌》、《入寨歌》三方面的内容。《三月歌》唱的是壮家的自然风光、季节时令以及农事活动的情况,从一月唱到十二
1985年01期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0 ] - 龚永辉;
<正> 我国“俫人”分布于黔桂滇三省(区)交接地带。解放三十多年来,一直未能确定其民族成份。近年来,虽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注意,然而见仁见智,看法不一。综观其研究动态,关键在于尚未对其族源问题进行过系统的探讨。笔者认为,探讨“俫人”族源,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它不仅仅是目前解决“俫人”族属问题的关键之一,而且还牵涉到汉藏语系各语族先民之间,及其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先民之间的历史关系。深入、系统地探讨这一课题,将对解决西南民族关系史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起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课题难度较大,非一两篇文章便可搞清,当循序分别讨论。本文为“俫”源初溯,旨在给“俫人”族属识
1985年01期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韩民青;
<正> 功能与结构这一对概念,很早以来就为人们所广泛运用着。特别是近半个世纪,随着系统理论的深入发展,功能与结构这对概念更加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实质上巳逐渐被提到哲学的高度,成为一对新的哲学范畴。一、事物是功能与结构的统一普通系统论告诉我们,世界上千差万别的诸种事物,都是以系统状态存在着的。所谓系统,就是由各种要素、各个部分相互联系而成的有着自身规定性并与周围事物处于联系之中的整体、体系。例如自然界,就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自然辩证法》,第54页);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庞大系统;马列主义、
1985年01期 53-5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5 ] - 赵惠平;
<正> 小孩认识世界是从一只苹果、一棵杨树等作为整体存在的事物进行的。人类的儿童期对世界的认识与此大致相同。这种认识虽是幼稚的、朦胧的、混沌的,但因是以综合为其特点,所以较能真实地描绘事物的固有状貌。这是我们学习先秦美学的一种感受。关于审美活动,先秦美学固然没有系统理论,但是其中一些直接记录审美过程的文章和论述审美的片言只语却给予我们有益的启迪。且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吴季札观乐一段。这是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比较完整的一篇批评文章。这种批评不是对作
1985年01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王元湖;
<正> 陈宏谋(1696~1771年),广西临栓横山村人。他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一位“理学名臣”。他二十七岁中进士,入官场,此后做了四十多年官,终年七十六岁。历任知府、巡抚、总督和郎中、尚书、大学士等要职。他的一生,主要从事政治,并没有直接到学校任过职,这似乎与教育关系不大。但其实,在封建社会里,作为一个地方长官,其重要职责就是“化民成俗”,工作是以“教学为先”,陈宏谋正是这样做的。根据史料记载,陈宏谋在做官的几十年时间里,自始至终都很重视教育。他每至一地,皆深入了解民情,诸如士子读书勤惰如何,境内有无书院、义学,现有馆师生徒多寡,何项经费若干等等。“他若社仓、育
1985年01期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7 ] - 蒋文华;袁竞雄;
<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争取群众,准备暴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纲领指引下,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之后,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同志于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一日,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创立了中国红军第七军,建立了包括东兰、凤山、百色、恩隆、奉议、思林、恩阳、果德、隆安、向都、镇结、凌云等县的右江革命根据地。在我国的南疆竖起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鲜艳红旗,并以它独得的特点和经验载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史册,丰富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1985年01期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覃延欢;
<正> 清军入关后一段时期内,由于满族贵族集团推行民族高压政策,强制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薙发、易服、当奴隶,凡不“归顺”、“迎降”者,“即行诛剿”。因此,民族矛盾激化,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以衣民军为主体的波澜壮阔的抗清斗争。南方的抗清斗争坚持的时间更长,斗争更为激烈。广西的桂林曾一度成为南方抗清斗争的中心。在这里,有抗清将领瞿式(耒吕)坚守桂林达四年之久。他领导桂林军民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获得了桂林保卫战的胜利。其后,清军孔有德部攻陷桂林。但不久,农民军领袖李定国又打败孔有德,收复桂林。桂林的抗清斗争事迹,可歌可泣,影响极为深远,值得认真研究。史学界对桂林的抗清斗争尚
1985年01期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0 ] - 覃树冠;
<正> (一) 清承明制,在广西仍分设土司,鄂尔泰在雍正四年奏称“广西土府、州、县、峒、寨等司五十余员,分隶南宁、太平、思恩、庆远四府。”这些土官士目是宋代狄青征侬智高时和明代王守仁征田州时所留设的,分布在广西的西南、西北和西部一带,尤以在靠近越南的太平府的西南一隅最为集中,这里主要是壮族聚居的地方。土官土目享有世袭特权。清雍正二年谕四川、陕西、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督抚提镇说:“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每于所属土民,多端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艹徒)。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雍
1985年01期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1 ] - 冯力行;
<正> 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会长、著名中学语文教学法专家朱绍禹先生近期编著的《中学语文教育概说》(以下简称《概说》),已由内蒙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界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朱先生这部十章二十七万多字的新著,在体例、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其中有个明显的特点,是这部著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去分析、解说语文教学错综复杂的现象,力图在中学语文教育领域里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辩证的认识体系,借以排除至今还存在的某些教条化、程式化等形而上学的干扰。《概说》这种治学的指导思想和兢兢业业的研究
1985年01期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7 ] - 万竟君;
<正> 一、南陡河概况在桂林西南郊有一条开凿于七世纪末的古运河,名相思埭。《新唐书·地理志》七上记载: “临桂县有相思埭,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筑,分相思水使东西流”。埭就是坝,意思是筑坝阻遏相思水,使之向东西两边流,成为人工运河。由于古今水道名称不同,河道也有变化。明清后一般叫南陡河或南渠,当地人民则称之为“古柳运河”。它的主要工程分水塘在今临佳县会仙墟附近。运河东段在桂林南郊良丰附近的蒋家坝流进相思江(当地人称良丰河,古称浪石江),在柘木附近流入漓江。西段在临桂县大湾附近进入清水河,到永福县苏桥镇流入洛清江,经永福、鹿寨在柳州之东进入柳
1985年01期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