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哲仁198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6 ]
- 广西师院“中国诗歌会”研究小组198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8 ]
- 崔韵琛198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刘泰隆198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 ]
- 江业国198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2 ]
- 王光荣198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5 ]
- 林焕标198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胡仲实198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王青山198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严学宭 李玉198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左自鸣198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曾经华198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韦不吕198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9 ]
- 秦权人 汪宇明198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刘歌德198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卢山198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 晓春198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 ]
- 惠慧 正康198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8 ]
- 张明非;
<正> 《古风》五十九首是李白的代表作,后人研究李白,很少不提到《古风》的。历代学者一致指出它是对阮籍《咏怀》和陈子昂《感遇》的继承,但对《古风》的评价却不尽相同。一些学者对《古风》备极推崇,如刘克庄说:“太自《古风》与陈子昂《感遇》之作笔力相上下,唐之诗人皆在下风”(王琦《李太白全集》引)。《唐宋诗醇》说:“白古风凡五十九首……其间指事深切,言情笃挚,缠绵往复,每多言外之旨……岂非风雅之嗣音、诗人之冠冕乎?”陈廷焯说:“李白一生大本领全在《古风》五十九首”(《白雨斋词话》)。这
1985年04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0 ] - 胡大雷;
<正> 唐代小说,已由汉魏六朝时期的初具规模走向成熟,呈现出兴旺繁荣的景象。初唐人刘知几《史通·杂述》说:“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其所由来尚矣。爱及近古,斯道渐烦,史氏流别,殊途并骛,榷而为论,其流有十焉。一曰偏记,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十曰都邑簿。”《史通》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七一○年),所谓小说“斯道渐烦”,刘知几指的是初唐的事,“其流有十”,当然不包括盛唐以后兴盛起来的传奇小说,但刘知几颇具慧眼,
1985年04期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1 ] - 夏明钊;
<正>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野草·题辞》的开头。这“充实”而又“空虚”的境界,不仅是鲁迅当年写作《野草》时心境的形象写照,也是整部《野草》诗集的一个非常确切的注释。这注释的扑朔迷离和笼罩在《野草》上空的一层云雾所构成的画面极其和谐。于是《野草》成了鲁迅著作中最难读的一种。当代著名的研究鲁迅的专家李何林同志也认为解释这些诗篇并不容易;“凭这一点”,澳大利亚的学者梅贝尔·李写道,“他就应当受到称
1985年04期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李琼仙;
<正> 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的《春蚕》,是茅盾描写农村生活的第一篇成功之作,这篇小说,塑造了不下十个农民形象,这些形象几乎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以构成一幅三十年代农村丰收成灾图的人物画廊。谁是《春蚕》这幅丰收成灾图里的主角呢?是老通宝。茅盾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众星拱月”的艺术手法和丰富多采的笔墨,刻划了老通宝这个三十年代的旧式的
1985年04期 23-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7 ] - 周作秋;
<正>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族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许多作品在人民中间世代相传,吟唱千百年而不辍。这固然是由壮族那天赋的喜歌善唱的民族特点所决定,但同时也与“歌圩”这种传统风习的特定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才能的“大教场”、“大考场”,也是壮族民歌的“大宝库”。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地从历史的角度,对壮族的这一传统歌节进行探讨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是很有意义的。
1985年04期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7 ] - 曾德珪;
<正> 石涛姓朱,名着极,法名原济,又作道济,是我国清初的一位伟大艺术家。一九六七年秋,美国安娜堡密之根大学文瑞兹教授从九个国家、十五个地区的收藏名画者手中,搜集而展出石涛的作品一百八十余幅,曾轰动一时。尔后,在东京、伦敦相继举行过国际性的石涛艺术座谈会。可是,对于这样一位蜚声于海内外的伟大画家的属籍,长期以来却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最初,与石涛同时的江阴陈鼎在其所著《瞎尊者传》中说: 瞎尊者,失其族名,广西梧州人。
1985年04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毛毓松;
<正> 王凡《读〈古汉语虚词〉》(载《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在评述杨伯峻先生《古汉语虚词》关于“彼其”的解释时,提出了如下看法:“‘彼其、此其、是其、夫其’这类现象,实为古汉语中的同类近义词连用现象(即同属一个词类、意义相近的两个或几个词的连用),这种连用现象,成为古汉语复音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看法实出于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该书上册“其”字条认为“彼其”(或作“彼己”
1985年04期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吴元庆;武刚;
<正>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集中全党的智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解决香港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高度统一起来,从而为解决香港问题,也为解决澳门和台湾等问题,指出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六日中英两国政府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中英两国政府互换了关于香
1985年04期 45-4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蒙子良;
<正> “一国两制”是我们党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运用具体矛盾具体分析的方法,根据世界的现实、历史状况和我国的实际,为解决香港、台湾问题,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而提出来的战略决策。它反映了包括香港和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为发展经济、保持繁荣稳定、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的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1985年04期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周志武;
<正> 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这是一个涉及如何把握真理这个哲学范畴的科学含义的重要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探索真理,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并用真理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什么是真理呢?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真理的这一规定,是符合马列主义真理观的。真理是认识论的范畴,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
1985年04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 王清荣;
<正> 邓小平和陈云同志提出干部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指出四个现代化是否有希望,要看干部能不能“四化”。广大党政干部要实现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使自己成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必须建立比较合理和新颖的知识结构。当然,要建立合理和新颖的知识结构,还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即知识结构的基本元素,不然就谈不上知识
1985年04期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4 ] - 李向平;
<正> 战国时代偏居西陲的的秦国,之所以能在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之后由弱至强,其根本奥秘大抵在于商鞅变法以强暴手段在秦国建立小农个体家庭,并由此而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秦国小农家庭在战国秦史中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影响。假使将秦国家庭形态这个社会生活中活的细胞加以一番透视,或许能由此对秦代历史有一些新的认识。
1985年04期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8 ] - 邓坚雄;
<正> 清朝康熙(玄烨)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他统治天下达六十一年,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在经济、在对外开放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贡献。目前,史学界对康熙皇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已有许多论述,其中有些文章或论著中也提到过康熙的开海政策,然而都没有作深入的阐述。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地评价康熙这一历史人物,而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985年04期 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刘小林;
<正>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地主武装团练的活动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团练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而组建的,是作为挽救清王朝的辅助力量而存在发展的。从阶级实质上说,团练是一支彻头彻尾的地主阶级武装。广西团练自然亦不例外。这样一种地主阶级武装的内部情况(诸如组合方式、人员构成、经费来源、思想维系等方面)具有一些什么特色呢?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1985年04期 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