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荣基;
<正> 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辩证法,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和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量变和质变的问题进行一些探索。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量变任何事物的量都是多方面的,量变的情况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最重要的是生产力的量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对我国社会
1989年0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3 ] - 范美先;
<正> 劳动者的经济地位,是指劳动者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方式与支配数量,以及由此决定的经营、择业自主程度和参与管理程度。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的最主要因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决定着劳动者经济地位的变革。历史上劳动者经济地位的每一次变革,必然引起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的质变或全面调整,从而在总体上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总体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国营企业劳动者目前经济地位的剖析,对变革劳动者经济地位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的分析,阐明我国国营企业劳动者目前经济地位中的矛盾格局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生产关系方面。合乎生
1989年01期 9-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覃筱曼;
<正> 中华民族素被誉为“大仁大义”的民族。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稍后的孟子创立“性善论”,将“仁义礼智”四德并提,并作了集中的充分的阐述发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孟子的“四德说”,评论者多半简单冠以“地主阶级先验主义道德论”,作具体分析评论的并不多。伦理道德既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也是民族精神的基础。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
1989年01期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5 ] - 李有明;
<正> 一我国古代的咏史诗,源远流长,作者众多,作品丰富。在这方面,王安石的成就是极为显著的。他的咏史诗取材广博。上自周秦,下迄北宋初年,许多封建帝王,文臣武将,社会名流,以及有关的历史事件都被派入诗,径以古人为题的就达四五十首。诗的形式多样,古体、律绝都有,五言、七言皆备,表现手法灵活新颖。既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有新的开拓。无论在思想内容上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展现出作为宋代著名的政
1989年01期 21-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0 ] - 刘开明;
<正> 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鲁迅与左联的关系远非目前史家以及论著、回忆录所说的那么简单,许多流行的结论经不起史实的验证。由于它的涉及面很广,情况也很复杂,我们只能对其中的一部分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就教于方家。一流行的不少说法认为左翼文艺队伍内部的宗派主义在左联成立后已经克服,鲁迅与左联主要成员的某些私怨在新的形势下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左联内部虽有一些小论争,但大致上
1989年01期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 ] - 梁理森;
<正> 《武训传》是文艺界老前辈孙瑜同志根据武训“行乞兴学”故事编导而成的电影,它出现在建国初期的银幕上,不久就引起争议,后来发展成为批判运动,被称为新中国文艺战线上的第一场斗争,为以后文艺批评中大搞群众运动,乱打棍子、乱扣帽子、不分敌我的极左做法开了先例。一九八○年以来,在《齐鲁学刊》和《山东聊城师范学院学报》的积极倡导下,我们重新审视、评价电影《武训传》和当年对它的批判,给因武训问题而蒙冤受屈的同志平反昭雪,对历史上的失误进行深沉反思,对
1989年01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李谱英;
<正> 形容词短语是指以形容词为主体,具有跟形容词相同的语法功能的短语,也有人称之为形容词性短语。例如:“十分美满”,“好得很”等。形容词短语在现代汉语中是运用得比较多且比较广泛的一种短语。弄清它的结构形式和语法功能,很有必要。一、形容词短语的结构形式 (一)形容词短语的基本结构形式形容词短语的基本结构形式比较单纯,只有“状+形”“形+补”和“状+形
1989年01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1 ] - 孙建元;
<正> 《四声通解》是十六世纪初期朝鲜著名语言学家崔世珍根据申叔舟《四声通考》改编的一部用正音文字转写汉语语音的韵书。它以《洪武正韵》反切音系为框架,运用“就同注异”的方法,著录了《洪武正韵》反切音系、《蒙古韵略》音系、俗音音系、今俗音音系等多种语音材料,是我们研究汉语语音史的珍贵资料。《四声通解》里,所谓“俗音”,就是《四声通考》所著录的俗音,所谓“今俗音”,则是崔世珍自己著录的俗音;申叔舟和崔世珍都说,他们所著录的俗音,是当时
1989年01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8 ] - 洪珏;
<正> 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处在粤方言区内,市内八十六万多人(连郊县则有二百一十三万多,均1982年普查数字),主要以南宁白话为交际工具。南宁白话是粤方言的一个重要分支,属桂南系。它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域,融入了平话、西南官话以至壮语的若干因素,跟广州话虽大同而颇多小异。南宁长期以来一直是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宁白话的影响正日渐扩大,值得我们仔细考察,认真研究。本文拟从声韵调的发音方面对南宁白话的特点作些初步的探讨。
1989年01期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60 ] - 江淳;
<正> 西汉初年,汉统治集团开始了重大的立法活动。肖何、韩信、张苍、叔孙通等人主理其事。他们以秦律为基础,并加以补充、修改,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汉律体系,加上后来历朝不断的修订、补充,汉律日趋成熟,在两汉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看到,在汉代法律体系之外,另有“春秋决狱”在某些重大叛逆、伦理之类的疑狱中起着不小的作用,其内容、原因、实质及结果如何?此即本文意欲加以论述的。“春秋决狱”是汉魏时期的一种特殊断案形式,即封建官吏根据《春秋》及其他儒
1989年01期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覃延欢;
<正> 明代广西社会矛盾除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个主要矛盾以外,还有民族矛盾,土官与朝廷以及土官内部的矛盾等。这些矛盾,互相联结,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激荡,使明代广西社会矛盾格外复杂和尖锐。农民起义此伏彼起,终明之世,从未间断。因此,要研究明代广西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必须分析研究造成明代广西社会矛盾激化的各种因素。笔者认为,造成明代广西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很多,除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之外,还有土官与明朝廷及土官内
1989年01期 63-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5 ] - 刘道超;
<正> 善恶报应是我国古代社会普遍信仰的思想观念。上自威威赫赫的天子诸侯,下迄浑浑噩噩的娼妓乞丐,其不信者甚少。对这样一种思想观念,我国学界几乎众口一辞,肯定它是封建迷信。古籍整理者每因所点校史籍中夹杂有善恶报应的内容而引为遗憾。善恶报应究竟是封建迷信还是别的什么?我觉得大有讨论的必要。我认为,善恶报应是一种宗教观念。本文试从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区别、善恶报应观念的特点,以及对当时和后世社会的影响略加讨论,聊作引玉之砖,就教于学界方家。
1989年01期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2 ] - 何林夏;
<正> 方志的类目是志书体例的具体体现,也是志书各项内容经过分析、筛选、归纳后的结晶。志书类目的拟定,便是对整部志书的总体设计,在这个意义上,是否能制定出突出重点又包罗万象,备而不泛,简而不遗,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的科学的类目,直接影响到志书的价值,决定了是否能编成一部体例完善,结构严谨,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志书。在地方志发展的历史中,方志类目及其设置的演化,经过了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过程。研究古代方志类目的演进,对今天社会主义新型方志的编纂,或许会有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本文以清代嘉庆初年谢启昆修、胡虔纂的《广西通志》(简称《谢志》)为例,
1989年01期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杨祖霞;
<正>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的社会现实。无疑是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对于伟大作家的作品,人们习惯于探赜索隐,挖掘它的思想深度,似乎不如此就会有损其伟大。对鲁迅某些作品的研究,就有这种现象。鲁迅的《药》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不少研究者写出了颇有见地的专论,帮助读者加深对《药》的理解,使人读后获益非浅;但也有一些论著却以牵强附会的分析,主观的论断,取代了鲁迅作品的实际,读后使人茫然、困惑,如坠五里雾。
1989年01期 85-8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 ] -
<正>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主编研讨会,于1988年11月5日至9日在湖南师范大学举行。出席大会的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106所高校的128名代表。国家教委高教一司巡视员武兆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管理局副局长张伯海以及湖南省教委、省出版局的负责同志到会祝贺并讲了话。湖南师范大学的校长和党委书记们到会看望了代表。会议听取了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筹备组的《关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筹备工作的报告》,讨论并通过了《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了以中国人民大学杨焕章教授为理事长的工作机构。
1989年01期 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