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马克思实践观的创立看邓小平实践观的基本特色

    莫尔高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的核心。它的创立经历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实践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他坚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国情,面向世界的前提下提出的实践观,具有浓厚的国情特色和丰富的时代内容。其实践观,在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所体现的历史性、求实性、探索性和预见性的原则,是我国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经验的结晶,其深刻内涵和基本特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增添了新的内容。

    1997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0 ]
  • 关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消费问题探讨

    陶永富

    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消费的意义、特点、作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引导与调控等有关问题。

    1997年01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市场经济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周咏梅

    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分析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入手,深入探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以促进高校公共法学课改革,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来。

    1997年01期 13-1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9 ]
  • 制约行政组织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分析

    胡红卫

    作为国家行政权力主体的行政组织,其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国家职能的实现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制约行政组织目标实现的因素是错宗复杂的。其中行政组织内部因素可归结为行政组织目标自身的科学性、行政组织设计的合理性、行政气候的适宜性、权力运用的适当性以及对待非正式组织的态度。行政组织的外部因素可归结为行政组织的相互关系、科学的进步以及政治民主化进程。

    1997年01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8 ]
  • 从柏拉图到黑格尔 认识与审美

    张军华

    在西方美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美学探寻始终附属于哲学认识论的发展。但从本体论的意义而言,审美活动乃是人类对其自身诗意居住的深切关注。而人类主体既是能动性的又是受动性的,所以,其审美活动必定是处于个体心理结构、社会──历史关系与生命意义体验三向维度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换言之,在考察人类审美活动时,必须将审美的个体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结合起来,唯如此,短暂者才能够立足于大地把握那世界与天空。

    1997年01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7 ]
  • 论毛泽东早期文风的嬗变

    曹正文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早期文风的三次主要嬗变的梳理和探寻,以期从中蠡测出毛泽东早期思想性格变化历程及其为文运笔之道的缘由,从而有助于我们对毛泽东行文总体特征的进一步把握。

    1997年01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4 ]
  • 论“寻根文学”的审美特征

    袁文杰

    新时期,“寻根文学”扬弃了陈规的文学认识,以一种全面深广的视野深入民族文化的土壤,既拓宽了文学的路数,同时也最直接地接近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内在本质。可以说,文化的开掘,也是文学的开掘。“寻根文学”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了一条不断探索、寻求回归的科学之路,其后文学的发展,无疑在这里可以或多或少地找到启示和存在的理由。本文论述的目的,正在于重新分析和整合这一远去的历史命题,从中疏理出其之于文学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魅力。

    1997年01期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4 ]
  • 西方文学与艺术再思索

    吴锡民

    本文认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文学艺术上的“新奇玩意”作为后工业社会的诞生、当代西方社会形形色色的哲学思想的泛滥的产物,无不透现出一种明显的纲领性的折衷主义的审美趋向,其本质上在于反抗西方这个“异化”的社会。它既有糟蹋、摧毁文学艺术的一面,亦有为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某种新的因素的一面。

    1997年01期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巴金中长篇小说模式初探

    王建平

    本文主要探寻把巴金的家庭、革命、抗战三个系列长篇小说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的小说模式。指出家庭系列作品所表现新老两代人冲突及青年人死亡和出走的模式,贯穿在巴金中长篇小说创作的全过程,而年轻人出走以后的生活在革命系列和抗战系列作品中有不同的表现。该模式以“家”为中心,展示了进步青年反叛旧家庭,建立新家庭以及面临新矛盾的心灵历程。

    1997年01期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5 ]
  • 试论闻一多诗歌的文化特征

    宾恩海

    本文提出:从闻一多“自我奉献型”人格和关于月亮、太阳、大雁、黄昏的经常性的意象选择的深层内涵中可以开掘出他的烙印民族文化性格的心态和思维形式,从而探寻到中华民族积极的文化品格在闻一多身上长期熔铸所形成的诗性菁英所在。家园意识、孤独意识、死亡意识也相当独特地锲入了闻一多这一民族性极强的深沉心态之中,它可以理解为现代中国知识者的心灵史,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哲理在现代诗歌中极好的一种表征,并充分认识到闻一多诗歌的这三种生命意识以传统文化的人格美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健不息的精神活力和坚韧意志。

    1997年01期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1 ]
  • 乐听市声心如水──张爱玲散文创作简论

    李医平

    张爱玲的散文一反传统知识分子对脱俗的形而上的追求而走向世俗,以一种执着的现世精神来肯定人生。同时,她为自己散文定下的审美高度又使她超越了对俗美层次的展示与认同,成为她与一般描写生活情趣、走向世俗的作家的根本分界。张爱玲的散文以其内容与艺术上的独特个性为现代散文吟唱了一首华美别致的乐章。

    1997年01期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6 ]
  • 《文化苦旅》评识

    宋力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中国当代散文领域里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并受到了不同层次的读书人的好评。这些都和它的题材的新颖性,思考的独立性,小说化的叙事形态和工丽灵动的诗性语言分不开。

    1997年01期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7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65 ]
  • 论忠实与通顺

    左自鸣

    本文论述“忠实于原文”的实质,忠实与通顺的辩证关系,以及忠实与通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1997年01期 73-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1 ]
  • 英语名词中单、复数不同义的现象

    卓彦

    英语名词数的变化犹如英语时态一样,变化灵活,其用法更是复杂多变,无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如何使用往往要取决于使用者的习惯或主观态度。本文通过对部分常用英语名词由抽象名词转为普遍名词,单数名词转为复数名词,在词义变化上的比较,进一步阐明这些现象。

    1997年01期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5 ]
  • 新词语中的对外开放印记

    姚汉铭

    本文从港台词语醒目地进入普通话词汇、引进了一批新外来词和涌现了一批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新词语诸方面,以具体的语料论述了新词语中的对外开放印记。

    1997年01期 83-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55 ]
  • 当前高校发展党员工作的难点、原因及其对策

    梁增庆

    作者对当前我区高校培养发展优秀青年入党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影响高校培养发展新党员的难点及阻碍青年思想进步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作了较深刻的分析。作者认为,只要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党理论为指导,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就一定会进一步增强。

    1997年01期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0 ]
  • 略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师范生基层意识教育

    张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观念上对大学生的冲击,使他们在择业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价值倾斜。因此,学校的毕业教育必须强调毕业生在择业时应以社会需求为主,以奉献精神作为基本价值导向。而师范院校亦应从以下几方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层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一)新生入学教育奠定基层意识的思想基础;(二)多种形式的教育,启发和鼓励毕业生基层成才;(三)毕业教育时强化基层意识训练。

    1997年01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8 ]
  • 论黄桂秋的民族文化研究

    过伟

    黄桂秋的民族文化研究,表现出“为弘场民族文化,锲而不舍,孜孜不倦,深铭于心的民族责任感,以及攀登学术高峰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研究领域逐步扩大,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处女专著《水族故事研究》视野广阔,材料翔实,观点独特。第二本专著《壮族仪式歌谣与民俗文化》“扎实的立体描写研究”乃其突出的研究特色,将歌谣与民俗结合研究,着力探索其文化内涵与历史发展轨迹。

    1997年01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桂海奇才于式枚及其代表作《李宝臣纪功碑歌》

    韦湘秋

    于式枚是广西晚清时学贯中西,淹通古今的大才子。其代表作七古长诗《李宝臣纪功碑歌》题材重大,内容丰富;用事落典之多,牵涉人物之广,为叙事长诗所罕见,实不愧为名家手笔。

    1997年01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2 ]
  • 略谈编辑的经营作用

    覃侬

    本文主要论述编辑在图书出版的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的职能随体制转变而改变,必须重视发挥编辑的经营作用,图书经营才能取得好效益。

    1997年01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 中法战争史研究的好帮手──评《中法战争史热点问题聚焦》

    邵雍

    1997年01期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