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

    宋伟明,杨大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理清党政关系, 改革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体制;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调动地方政权的积极性; 精简政府机构。主要经验有: 稳定是前提; 社会主义是方向; 市场经济是基础; 逐步推进是方法; 高度民主是目标

    1999年04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7 ]
  • 略论依法治国

    韦新祺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99年04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8 ]
  • 试论法治对民主监督的保证作用

    钟敏

    法治对民主监督的实施具有重大的保证作用, 因为法律是促使权力主体自我约束的强大威慑力量, 是提高监督行为的权威性、准确性的重要条件, 是监督行为程序化的根本保证, 是行使监督权力的可靠保障。要创造民主监督所需要的法治条件, 就必须加强民主监督方面的立法, 强化监督主、客体的法律意识, 提高监督主体的法律素养, 保证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在国家法律和监督法规面前人人平等

    1999年04期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2 ]
  • 论在多党合作制度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法律依据

    蒙子良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 而是在领导新民主义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同各个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和策略,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专政, 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建设等理论, 都是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基本理论依据。宪法规定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规定四项基本原则是一切党派和法律所必须遵循的前提, 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合法的领导地位。

    1999年04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0 ]
  • 我国改革进程中农民政治心理的变化

    秦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村民 我国改革进程中农民政治心理的变化          自治制度的推行, 农民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明显增强。但农民传统政治心理中的消极部分未完全克服, 形成了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心理障碍。我们应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有关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法律、提高农民素质,以建构优化的农民政治心理, 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

    1999年04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2 ]
  • 人力资源开发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魏澄荣

    人力资源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根本保证和主要内容, 因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1999年04期 27-3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8 ]
  • 国有企业兼并的障碍因素分析

    李传珂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兼并受到不少因素的制约, 主要有: 政府在企业兼并中的角色冲突、产权交易市场和中介机构不发达、缺乏有效的长期资金来源、产权关系模糊、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不健全、资产评估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企业债务负担沉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1999年04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7 ]
  • 论拉法格的文艺思想

    马驰

    拉法格的文艺思想是建立在对法国的文艺实践, 特别是对浪漫主  论  拉  法  格  的  文  艺  思  想           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民间文学的深入研究基础上的。他从经济环境去寻找文艺的根源, 强调从真实事件中获取灵感、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和艺术虚构的现实基础, 认为民间文学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拉法格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美学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99年04期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5 ]
  • 文学批评与法律环境——莎评“新成果”引出的话题

    吴锡民

    莎评“新成果”其实是旧问题的“变体”, 它们由始以来似乎没引起什么法律诉讼, 在抽象意义上, 这主要是由文学批评的本质定性所决定的;从实际情况看, 这是人家的自由。但对我们来说, 文学批评要注意法律环境则是现实的需要

    1999年04期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1 ]
  • 论陀斯妥耶夫斯基神人思想的实质

    朱虹

    神人思想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人道主义精神, 是作家对人的问题长期思考的结果, 它与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我们理解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思想与哲学思想的重要环节。

    1999年04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5 ]
  • 从赎罪到涅樑——张贤亮大墙文学创作思想的演变

    余海乐

    本文考察了张贤亮在大墙文学创作上的思想演变,通过对其三部代表作品《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习惯死亡》的比较,指出张贤亮在反思历史时,其创作思想经历了从“政治功利主义”到“人道主义”再到“个性主义”的发展演变和不断深化的过程

    1999年04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5 ]
  • 水,沈从文永远的歌——沈从文作品中“水”的意象

    何玉嘉

    在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 沈从文常将人事的哀乐置于水边加以描绘。水, 不仅仅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环境背景, 而且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它既是沈从文追求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的情感流露, 也是沈从文对于健康、向上、质朴的生命形态的礼赞, 同时也有作家对于民族过去、现在、未来的文明的得失的探究以及力图对民族道德、精神的重塑的思考。体现出沈从文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和深广、忧郁的情怀

    1999年04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5 ]
  • 儒将莫文骅的词风韵致

    韦湘秋

    莫文骅词作的艺术特色主要是: (1) 文笔流丽畅达, 善于摄景状物, 寓意象于艺术思维之内, 辟思路于自然境界之中。(2) 热情洋溢, 潜心专注, 倾青少年时代之革命激情于老年之词苑耕耘而未减。(3) 以正确的人生观及高尚的革命情操指导填词, 自必意境蹈远, 主题深致

    1999年04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 试论文学翻译的感情移植

    左自鸣

    文学翻译要达到“传神”、“化境”的高度, 译者必须与原作者沟通 试 论 文 学 翻 译 的 感 情 移 植           心灵, 积极调动译者的形象思维, 尽量贴切地传达原作者通过叙事写景、人物刻划所抒发的情感。必要的时候还要进行形象思维的再创造, 使读者获得与读原著近似的美感

    1999年04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0 ]
  • 从“信”的角度看翻译中的明晰化倾向

    陆云,刘昌海

    在翻译过程中不恰当地采用释义、阐述或增益的方法, 把原文中本来需要读者想象、推导才能领悟的隐含意义明示给读者, 这种明晰化翻译极大地损害了原文的韵味, 实际上是对原文的不信, 使读者无法象读原作那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翻译中的明晰化倾向主要表现在: 1 、释义明示, 语不尽意;2 、越俎代庖, 添枝加叶; 3 、弃形存义, 化隐为显; 4、附义于形, 画蛇添足; 5 、熟典附义, 叠床架屋

    1999年04期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2 ]
  • 语义图示及其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应用

    施庆霞

    图式理论认为: 人们关于世界上普通物体和概念的知识是按图式组织起来的,图式是有关一个具体概念的知识总和。由于语篇是体现交际的完整单位, 读者关于语篇的知识也是按图式组织的。因此, 在阅读课上, 如果学生已有的有关课文的图式能被激活并能与课文本身具有的图式结合起来, 那将促进理解的成功

    1999年04期 76-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92 ]
  • 中国教育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卢明德

    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新课题, 它有其明显的本质特点: 知识的基础性; 知识使用的升值性与再生性; 知识的共享性;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资产投入无形化; 经济决策知识化。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重要性; 实施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基础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前提; 创造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关键; 促进产学研结合是迎接知识经济的保证

    1999年04期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7 ]
  • 面向21世纪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体系改革构想要点

    赖国强

    面向21 世纪的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材体系改革应把握时代的脉搏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着眼于学生主体精神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潜能的开发; 打破一门课程一本书的思维定势, 改革教材的体系与内容, 使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材更有利于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教师

    1999年04期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9 ]
  • 加强函授教育管理 提高函授教育质量

    魏余芳

    当前, 普通高校函授教育有“普教化”倾向, 重理论、轻技能, 学用脱节, 影响了函授教育的质量。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 我们必须在质量观念上端正认识, 根据函授教育的特点实行规范化管理, 加强函授教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走出“普教化”的樊篱, 真正提高函授教育的质量

    1999年04期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

    王甲辉,张巧平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涉及面广, 关系复杂, 面临不少问题。推进并加快这项改革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大力加强政府的推动、主导和调控作用

    1999年04期 93-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9 ]
  • 论高校校报编辑的基本功

    郭晓春

    文稿编排和版面设计是高校校报编辑的主要工作。文稿编排主要指组稿、审稿、配稿三个部分。文稿是高校校报的内核, 而版面设计则是校报的外在形象。因此, 把握好这两方面的理论与技能是编辑必备的基本素质, 也是办好校报的前提

    1999年04期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壮彝文化交融事象浅析

    王光荣

     广西桂西那坡县和桂西北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壮彝同胞, 在保持自 壮 彝 文 化 交 融 事 象 浅 析           己原生特色的同时, 多种文化形态上呈交融、渗透状态。形成这种文化上的交融、渗透的原因, 首先是随水草而居, 大山为屏的共同生活习性所致; 其次,亦更重要的是两个民族共同的生存和发展欲望, 铸成了许多相同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特征

    1999年04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6 ]
  • 是谁首倡“性灵”说

    吕斌

    刘勰是我国最早标举“性灵”的文论家。他的《文心雕龙》不仅在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提出了本乎“性灵”而归于“自然”的文学观, 而且在操作层面上发挥了《周易》的“立象尽意”说, 创立了“综述性灵”与“敷写器象”相济相成的意象说; 发挥了儒道两派的“虚静”说, 提出了在“蓄素以弓朋中”的基础上“虚静养气”、“率情入兴”的灵感论。因此研究“性灵”说, 不宜忽略其开源发流之功

    1999年04期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8 ]
  • 两《唐书·李邕传》正补

    罗清泉

    新旧《唐书·李邕传》对传主叙述互有异同, 并有疏谬。对照两传并利用其它文献, 可以确定李邕的籍里和生卒年; 证明他“补益《文选注》”是讹误; 考辨他仕途坎坷遭遇悲惨不是因为他险躁矜狂, 而主要由于封建官场倾轧与残酷, 他性格主要是刚毅忠烈, 英风豪气; 补充他与李白、杜甫、崔颢等盛唐文坛巨子的交往事迹, 由此表现出的长者风范, 以及他诗文书法作品数量及流传情况

    1999年04期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