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研究

  • 易德波与扬州评话情结

    过伟;

    挪威学者易德波教授多年、多次到中国江苏扬州,田野调查"扬州评话"。运用西方多种学科、多种方法对中国曲艺之一的扬州评话进行研究。

    2008年01期 No.11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7 ]
  • 论壮族服饰变迁的缘由

    陈丽琴;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民族服饰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服饰变迁史,壮族服饰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历程。在壮族服饰习俗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自然环境、物质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2008年01期 No.113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8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2 ]

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理论探讨

  • 高等师范院校学科课程发展战略研究

    李福灼;

    在新的时代里,世界各国纷纷在教育领域展开课程方面的改革。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重新建构高等师范院校学科课程体系也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经过对高等师范院校学科课程体系现状分析,提出应"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研究性课程为支点"建构新的高等师范院校学科课程体系,并依据"整体策略"、"整合策略"、"优化策略"等实施策略,保证新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2008年01期 No.113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8 ]
  • 民族地区高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与对策

    陈光伟;

    民族地区普通高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三个不足,即师范性不足、实践性不足和市场适应性不足。课程设置改革应该以"四种能力"为导向,坚持师范性,加强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英语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为成功就业和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2008年01期 No.113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2 ]
  •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模型的建构

    寇冬泉;张大均;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中出现的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等的停滞所引发的心理与行为状态。它与教师个体的职业经历有着必然的联系。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的编码分析,揭示出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是由内容高原、趋中高原和层级高原及其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

    2008年01期 No.113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68 ]
  • 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与形式逻辑思维方法的培养训练

    甘宜沅;

    由于缺乏形式逻辑的培养训练,必然导致大学生思维和方法上的障碍。而单一的辩证逻辑思维定势和泛化倾向,则表明大学生们并没有真正把握辩证逻辑的方法。这两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技能的提高。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培养训练实属必要。此外,教师必须对西方经济学的"内部争论"和"外部批判"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判,以免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学习上的障碍。

    2008年01期 No.113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4 ]
  •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语文德育的特点

    韦美日;

    有史以来,广西少数民族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仍然部分地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性。古代广西少数民族的语文德育内容也同样保持了自己的个性,具有宗法制度和稻作农业社会的特点。广西少数民族语文德育的发展变化既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也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在民族心理结构层面保持了民族特色,同时在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又不同程度地被其他民族的价值观所同化。

    2008年01期 No.113 26-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2 ]
  • 学习语言、传承文化、培育人文精神——关于《大学语文》目的任务的思考

    滕志朋;陈贻琳;

    大学语文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传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为基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培养语言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语言的训练在根本上是思维的训练,是思想能力的培养,而大学时代是人思维走向定型、思想迈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传承文化方面,我们认为主要是为了认识、了解我们自己,认清我们的当下现实,为发展新(传统)文化,为社会的进步、为未来服务;而所谓人文精神的培养,则一方面是要学生认识到人文学科(首先就是"大学语文"本身)的重要性并乐于去学习,另一方面是以引导、熏陶、涵养的方式去进行教育,要让学生大量地阅读人文性作品,在这种广泛阅读中逐渐养成人文素质、人文情操。

    2008年01期 No.113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5 ]
  • 形式主义文论对中学文学作品教学的启示

    戴红稳;

    针对文学作品教学忽略作品的审美意义,重内容轻形式的弊端,中学语文教师应吸纳形式主义的研究成果,来更新作品教学理念,增加作品分析维度;从语言、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来挖掘作品审美因素,提高文学作品教学效率。

    2008年01期 No.113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3 ]
  • 师范生教育实习中的人际交往

    杨伟蓉;

    师范生要取得实习成功,除了在知识储备、工作能力方面有足够的准备之外,还必须重视人际交往。要正确认识教育实习中人际交往的特点,认真研究教育实习中人际交往容易出现的问题,学习并掌握人际交往的相应技巧。

    2008年01期 No.113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8 ]
  • 和谐社会背景下支教工作思路的转变——以广西的支教工作为例

    谭卫伟;刘盛平;

    教育全面公平包括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这三方面的公平。传统支教工作的思路是为促进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起点公平。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支教工作的思路应适时地转变为促进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服务。

    2008年01期 No.113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4 ]

文艺学

  • 立足于理论要略的示范性阐释——论弗朗索瓦·约斯特的《比较文学导论》

    吴锡民;

    约斯特的《比较文学导论》立足于理论要略的示范性阐释。如何让理论走出神圣的殿堂,解决实际的问题,该书作者的学术实践值得学人借鉴。

    2008年01期 No.113 49-5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诗意与哲理的交融——对《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的思考

    简圣宇;

    对艺术作品进行哲学解读,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宏观与微观、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辩证、历史地去把握艺术作品,从而领悟到潜沉于其中的深层意味,实现诗意与哲理的交融。但在进行哲学解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哲学理论的适用度和可信度问题,警惕哲学分析的局限性。

    2008年01期 No.113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9 ]
  • 地域性诗歌创作的魅力——论90年代以来的广西诗歌创作

    刘玲;

    广西诗人自90年代以来呈现出较为旺盛的创作势头,由于地域性这个具有情结性的因素的作用,广西诗人的诗歌创作展现出不少不可多得的魅力。它们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苦痛的历史记忆与故土情结;沉重的现实焦虑与责任感;理性叙事与大爱的情怀;质朴的语言风格与口语化的写作习惯。整理以及发掘这些诗歌创作的魅力是研究者的必然任务。

    2008年01期 No.113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9 ]
  • “志人小说”非小说论

    杨东甫;

    由鲁迅先生拟定而为现当代学术界一致认同的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志人小说",究其实质不能算作小说,因为无论以古代还是现代的文体标准衡量,此一文体类型都不具备完整的小说特征,而应属笔记野史性质。

    2008年01期 No.113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0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4 ]
  • 《论语》意义生成的可能性与特点

    孟远;

    《论语》"去情境化"的记录方式、"断定性"的文风所形成文本空白,激发了阐释者的阅读想象和求证冲动,为意义生成埋下伏笔。诠释者独特的理论视野为阐释提供了主导动力,从而发掘出文本的潜在意义,拓展了《论语》的意义疆界。语言的历史性则促生了以注疏为主的阐释体例,《论语》阐释因此表现出非系统性和诗化等特征。

    2008年01期 No.113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5 ]
  • 相和歌概念新解

    王传飞;

    重理相和歌概念使用历史及其与清商曲的关系,可知汉魏六朝时,相和歌特指汉相和曲;经唐宋逐渐扩展,终成《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含括多类的概念模式。古人把在曲辞及表演体制、艺术形式上与汉相和曲有密切渊源承续关系的相和引、吟叹曲、四弦曲、诸调曲等都归入相和歌,是符合相和歌历史实际的,体现了古人对相和歌动态发展的正确理解与合理总结,今人对相和歌概念范畴的争议莫定正是缺乏辨证分析与动态理解的结果。

    2008年01期 No.113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8 ]
  • 霸王别姬——历史经典时刻的文学艺术演绎

    程慧琴;

    文学与历史具有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深入人心的历史往往离不开文学等艺术形式的再次加工、升华和精彩演绎。"霸王别姬"在中国史书上仅有片言只语的记载,但是经过民间传说、传奇、京剧、小说、电影、歌剧、舞剧等艺术形式的不断演绎,原本单一的历史片刻绽放出无比的神采,其中所蕴涵的深刻文化内涵值得深思和探究。

    2008年01期 No.113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7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72 ]
  •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颓风

    唐小玉;

    自从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把魏晋文章与魏晋风度概括为"清峻"、"通脱"之后,长期以来,人们多从正面肯定魏晋时代独立的人格追求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其审美理想;然而就魏晋士风、世风来说,并不完全值得嘉许。从刘义庆(403-444)编撰的记录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人物的轶闻趣事的笔记《世说新语》中,不仅可以看到魏晋风度的积极一面,更可以看到其消极的一面,看到其所谓"清峻"、"通脱"后面的虚伪、颓废、病态与无奈。

    2008年01期 No.113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0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5 ]

语言学

  • 汉语和汉藏语系其他语言“经验体”的标记

    伍和忠;

    汉语(包括各地方言)"体"范畴中的"经验体"主要用助词"过"附加于谓词性成分之后表示,汉藏系其他语言"经验体"的标记成分有的是借用汉语的"过",有的是与汉语同源的成分,可分"k-"、"t-"两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2008年01期 No.113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5 ]
  • 形体单位·类别词·个体量词——汉语个体量词性质的再认识

    陈小明;

    "形体单位"与"计量单位"之间并不矛盾,因为"形体"可以看作是"量"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有形"的量;能有条件地接受形容词的修饰是"量词"与"类别词"的相同点而不是相异点,二者与名词进行组合时,都同样具有双向的选择性和制约性;"类别词"被认为是名词的语法性分类标志,只是因其经常与名词"陪伴"而产生的误解;无论从共时还是历时的角度看,个体量词都具有表量的性质。

    2008年01期 No.113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9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74 ]
  • 灌阳观音阁土话本字考

    黄启良;

    文章概述了观音阁土话,然后简单描写了观音阁土话的声韵调,重点考证了观音阁土话中的部分本字;力图通过考证,寻找其与古汉语的联系。

    2008年01期 No.113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7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汉语“类”、“象”原理及其应用初探

    伍长清;

    "类"、"象"原理贯穿于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体系之中。"类"和"象"分别代表汉语结构单位纵横聚合的两个方向,它们所构成的座标系涵盖了汉语的所有结构单位的构成形式和语义。依据这一原理可以改进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

    2008年01期 No.113 102-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2 ]
  • 从隐喻的角度批判英语形象性谚语的意译

    唐旭光;

    英语中的形象性谚语的语义具有隐喻特征,其隐喻义的产生是一个从形象化的字面意义到深层含义的隐喻映射过程,是翻译应予以再现的特征;而否定源语形象化字面意义的意译违背了文化传真的翻译原则,丢失了谚语的文化意象特征,无法重现原谚语的隐喻映射特征,不能让译文读者获得其中的审美体验。因此,意译在形象性谚语的翻译中是失败的,它在其它方面的效用也值得怀疑,需要重新评估。

    2008年01期 No.113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3 ]

写作学

  • 论文体分类及实用文章与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文章三级次分类新体系”评说

    莫恒全;

    朱广贤先生提出的"两门——八类——多体"的文章三级次分类新体系,是比较科学的文体分类法,理当引起学界的重视。这一分类法弘扬了中国古代文体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于现当代文体研究的偏蔽无疑是个有力的冲击,亦可纠正我国现当代语文教育中文体分类的混乱状况,有利于现代写作学科的理论建设。朱广贤先生有关"文学作品门"和"实用文章门"本质、特征的论断,别开生面,但有语焉不详之憾,有些论断也未必尽然,因此彰显其说之真、弥补其说之不足,使之臻于完善,实属必要。

    2008年01期 No.113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59 ]
  • 网络写作仍需注重写作思维的训练

    娄彩红;

    网络写作作为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如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对写作思维产生的巨大推动一样,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也将引起写作思维向更新更深的方向发展。网络写作者要想在网络中充分表情达意,那么,充分认识网络写作的非线性思维特征,注重多种写作思维的训练,仍显得十分必要。

    2008年01期 No.113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2 ]

历史学

  • 试论马穆鲁克埃及的饥荒与济贫:1250-1517

    杨瑾;

    埃及马穆鲁克时期,尼罗河水位不足或泛滥带来周期性饥馑,统治者的救助政策与措施决定灾难的影响范围和民众的生死存亡,开国者拜伯尔斯英明果断地多次化解危机,使国家强大兴旺,精明强干的纳绥尔机智应对灾难,把国家带入安定、繁荣时期,而怯的不花、法拉吉等在饥荒时期不作为,涂炭生灵,削弱了自己的统治力量,最终导致亡国命运。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体制的不健全和统治者的无知、自私与冷漠。

    2008年01期 No.113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2 ]
  • 太平天国二破江南大营战役军事艺术评述

    王明前;

    太平天国在二破江南大营战役中表现出的高超军事艺术,达到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境界。太平军的战略决策是以外线为作战为主旨,默契的协同与指挥统一,这些军事指挥系统方面的特点使其对清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故能成为太平天国后期战争史上一次最成功的战略决策。不过这成功经验也具有相对性,是有局限的。

    2008年01期 No.113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4 ]

文化学·管理学

  • 大众文化的中国形态

    陈庆祝;

    西方的文化研究对大众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负面评价到正面评价的过程。西方的大众文化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在中国独特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中,大众文化显示了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即非完全的商品性、受限制的大众性、初步的文化民主性、有限的政治性。它们构成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的起点。

    2008年01期 No.113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3 ]
  • 积极探索高校学生会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唐东升;谢珊;

    高校学生会是"高校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是学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设新时期的学生会文化是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保障,笔者提出了建设学生会文化的原则和建设学生会文化的途径。为新时期的学生会文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2008年01期 No.113 140-142+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5 ]
  • 网络时代中的校园文化

    李克;

    互联网络(Internet)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普及与迅猛发展,使人类的整个生存状态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使得互联网对校园文化产生了巨大和明显的影响,校园文化呈现出了新的内涵与特点。要在突出文化品位、强化文化特色、规范文化管理等方面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2008年01期 No.113 143-146+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1 ]
  •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广西师范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叶映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但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广西师范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革措施:制定与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2008年01期 No.113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9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82 ]
  • 和谐社会实践中档案职业的角色意识

    农燕玲;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职业的角色意识,包括维护档案的历史真实性的使命感、责任感的意识,档案资政惠民服务功能的意识,勇于创新和开拓精神的意识。这是社会对档案职业的角色期望,是社会对档案职业这个岗位所要求的职责所在,也是档案职业者站在角色位置上要表现的符合角色行为的神圣使命。

    2008年01期 No.113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