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守生;赖慧玲;1918年,胡适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这个口号,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双潮合一之观”。然而,百年来人们对这个口号屡有误解,常常以“循环论”来解释,在“文学”与“国语”哪个以哪个为前提、为基础的问题上显得扑朔迷离、难以理清。通过对胡适的相关著述进行梳理,该文认为:在“国语_1的文学_1,文学_2的国语_2”这个口号中,胡适所理解的“国语_1”应该侧重于指“文字形式”,但又不是全部都这样理解;胡适并没有明确地对“文学_1”和“文学_2”加以区分,混同了“经典文学”和“文学作品”的关系;胡适对“国语_2”的理解比较迷离、很不确定,有时希望与国语运动所倡导的“国语”混同,有时却仍然侧重指“文字形式”,这可能也与当时尚无“国语”有关。对于“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该文认为更应该把它定位为响亮的鼓动性的口号,而不是某种自洽的学术概念,其革命性很强,而严谨性比较有限。但是,这个革命性的口号具有很大的鼓动性,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加速形成。
2022年01期 v.43;No.185 10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