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稿

  • 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学术规划和研究方法——基于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成长成才角度的感言

    李建平;玉璐;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反复探寻、从量到质的积累的漫长创造过程。该文是李建平先生多年的研究体会和感想分享,他从基本态度、学术规划和研究方法3个方面对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成长成才提出了建议: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不忘“初心”,积极努力地追寻科学真理,这种基本态度其实是做人的基本态度的延伸,必须建立在“德识才学”四品质之上;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做好学术布局与学术生涯规划,在学术布局上要做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兼顾,战略目标和力量投入匹配,并及时调整布局计划推进科学的、基础的、系统的代表作,在学术生涯方面要做好确定研究方向、写出代表作、成为学术带头人和成为战略科学家4个10年阶段的规划;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要掌握一般研究方法,还要有战略方法,即一要选准目标、规划战略,二要找准突破口、确定选题,三要招兵买马、扎牢根基,四要分清资料用途、各尽其能,五要以点带面、扩大战果,六要开辟“第二战场”,七要持之以恒。

    2022年06期 v.43;No.190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法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 健康权优位:“健康中国”战略下的环境法转型发展

    肖爱;欧映;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不仅拓宽了环境法学研究视野,也为环境法回应现实问题与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环境健康风险规制已经成为新时代环境法的逻辑要素,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强调“健康权优位”在环境法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建立健全以“健康权优位”为重心的环境法价值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加强“健康中国”战略的各部门法协同配合,明确“健康权优位”的内涵,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原理甚至基本原则融入环境法,引领环境法律与政策、环境法律基本制度转型创新,使环境法“见物又见人”,更加人性化,更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友好型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2022年06期 v.43;No.190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证券侵权司法救济中不作为之诉的程序设计

    朱祖飞;康铭;

    证券侵权纠纷既涉及私人利益,又与公共利益密不可分。目前我国规定的证券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维护公共利益的作用,但其存在启动程序烦琐、威慑力不强、难以为受害者提供充分的救济等不足,即证券侵权纠纷中的公私利益保护存在一定的困境。这与传统证券侵权诉讼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和证券市场的客观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仅仅通过改革传统证券侵权诉讼制度本身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不作为之诉能较好发挥维护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私人利益的双重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公共利益保护、防止损失现实化。不作为之诉的适用条件是证券侵权行为涉及公共利益的损害。就起诉主体而言,现阶段可允许投服中心、公益性社会组织(如投保基金公司)、检察机关提起不作为之诉,并将检察机关列为第二顺位。就起诉方式而言,上述主体可通过另附实体请求权获得诉讼实施权。在判决效力方面,证券侵权司法救济中不作为之诉判决的空间效力不发生扩张,在证明责任方面应采取因果关系推定的证明责任规则,原告首先需要提出证据证明存在损害发生的盖然性,然后才能实现举证责任的转移。

    2022年06期 v.43;No.190 1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数字经济、非农就业和相对贫困

    汪德荣;孙咸宁;

    相对贫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发展好数字经济,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促进非农就业,都是缓解相对贫困的有效方式。该文使用2013—2019年的省级宏观面板数据、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5 267组农村家庭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相对贫困的缓解机制,并验证非农就业水平在数字经济缓解相对贫困路径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赋能相对贫困人群可以显著缓解相对贫困程度,非农就业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中介作用,但这对不同类型相对贫困人群的效应存在异质性。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减贫效果最明显,东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则出现“数字鸿沟”现象;数字经济在低净资产水平家庭的减贫效果比高净资产水平家庭更明显,这为推广“数字化+扶贫”新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需要结合各地方实际需求,正确引导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减贫提供网络基础;切实引导相关产业和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为农户提供非农就业机会,提高农业要素生产率;发展监测全国相对贫困的网络信息系统。

    2022年06期 v.43;No.190 2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碳约束下技术创新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构建

    乔森;郭子欣;

    引入碳约束机制是中国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过程中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基于中国2010—2019年省级的面板数据,笔者利用混合OLS、FE和系统GMM方法考察了碳约束下技术创新对中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构建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约束下技术创新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构建之间呈U型关系。在碳约束机制实施和创新技术投入的初期,企业生产成本会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GDP的增长以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构建;中后期,随着碳约束机制的逐渐成熟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建立。建立健全碳市场交易机制,促进碳交易和碳税政策协同发展,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有利于利用碳交易和碳税政策来推动企业增加绿色技术创新投入,促进中国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2022年06期 v.43;No.190 4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研究

  • 奶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宁夏新三板奶牛养殖企业为例

    李志坚;师浣桑;

    奶业同民生保障和国民体质增强之间关系密切。奶业产业链上游的奶牛养殖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故而有必要对这些兼具规模异质性大、自然环境依赖强、技术要求高、涉及利益相关主体多等特性的奶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门研究。该文结合新发展理念和奶业企业发展运营流程,提炼了奶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并以宁夏新三板奶牛养殖企业为例,分析其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结果评价和内在机制,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良种、饲草和销售渠道的对外资源依赖性强,环保投入要求刚性,以及水土资源约束紧张等方面的困境,在财务上体现为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不佳的矛盾。该文进而提出3条相互关联的奶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建议,即坚持自主创新和对外资源依赖的统筹平衡,坚持奶业企业规模扩张和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平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区域和全局发展的统筹平衡。

    2022年06期 v.43;No.190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国有企业嵌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柳钢集团为例

    陈牧;

    民族地区工业发展是民族团结奋斗的成果,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保障。国有工业企业嵌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和路径,对丰富民族理论和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价值。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关怀与帮扶,广西工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史。柳钢集团的建设历程体现了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口支援政策成效;柳钢集团的快速发展增强了民族地区工业的“造血”能力,更在嵌入式发展中推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柳钢集团在精准扶贫期间不忘企业社会责任,通过产业精准帮扶、人才循环输送、教育结对帮扶构建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就业与文化共同体。柳钢集团作为民族地区承接国家对口支援的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能力的转化,完成了从嵌入地方到互嵌社区和互嵌式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了空间、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五个互嵌”的新局面,走出一条“工业强边”的互嵌式发展道路,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有效推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些做法形成了民族地区工业互嵌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的“柳钢模式”,对于全国范围内国有企业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借鉴意义。

    2022年06期 v.43;No.190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播策略探析

    吴勇;覃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红色文化传播有利于强化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精神财富。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有形”“有感”“有效”的重要指示,做好红色资源开发,精心展陈,让红色文化有形可依;挖掘红色故事,做好思想提炼,让红色文化有感可悟;重视传播技巧,关注受众心理,让红色文化传播有效可见。在未来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中,可在空间、网络、社交三个维度进一步拓展。

    2022年06期 v.43;No.190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教育学研究

  •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刘建荣;邱浩宇;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系统建构的原则和立足长远目标的原则,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将生态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采取“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健全制度规范创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贯彻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等过程,以全面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2年06期 v.43;No.190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吴霜;

    新文科建设的使命和要求为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从艺术类学科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出发,推动艺术教育的优化转型和创新发展迫在眉睫。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应以新文科建设的价值导向为核心,聚焦艺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维度,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力意识、问题意识和超越意识,同时强化特色办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动力。另外,还应不断优化评价体系、课程结构和创新平台等,以共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2022年06期 v.43;No.190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空语类的结构类型、难度梯级与认知动因

    杨绪明;余爽;

    空语类的产生除了受“省力原则”影响,还受“焦点-背景”(Focus-background)关系认知机制制约。汉语空语类的类型不同,其句式义也不同:省略型空语类的句式义为“X被动背景化,凸显焦点Y”;移位型空语类的句式义为“背景化的X通过移位,变成焦点X′”;隐含型空语类的句式义为“X主动背景化,凸显焦点Y”。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TZ理论”,可对这三种汉语空语类句式义的认知难度进行量化计算,结果显示三者的认知难度梯级可排序为:隐含型>移位型>省略型。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难度梯级与人类认知过程中脑神经活动的化学遗迹有关。

    2022年06期 v.43;No.190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凸显人民性立场的民间化叙事——东西长篇小说《篡改的命》错位结构研究

    黄文富;

    错位结构是东西长篇小说《篡改的命》的主要叙事策略之一。作者站位人民性书写的立场,突出展现了小说中人物理想追求与现实处境、物质基础与精神尊严、人性欲望与伦理秩序、亲情关系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多重对立冲突,形成多重错位下的悲剧叙事,表现了作者善于调侃戏谑冷峻社会关系、敢于直面社会现实、勇于揭露批判不合理社会现象的人文情怀与责任担当,彰显了作者对民间化叙事的试验、探索和丰富。

    2022年06期 v.43;No.190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维任职郎官期间的思想轨迹与诗文创作

    王永波;

    自天宝五载(746)首次由侍御史迁任库部员外郎,到天宝十四载(755)由文部郎中转给事中,王维有近十年在长安担任郎官的经历。与唐代其他郎官的仕宦经历不同的是,王维一直在尚书省任职,既没有离开过京城,也没有郎官与刺史的职务互迁,这就使得他在郎官期间的诗文创作呈现出持续和稳定的特征。由于王维任职郎官时“安史之乱”尚未爆发,没有牵涉“安史之乱”的陷官、任伪职以及“安史之乱”结束后由此引发的降级处罚及朝野评议,故此阶段王维的思想以平和为主,尚无显露消极颓废的一面。王维郎官期间的作品以应制诗和交往诗为主,其应制诗描绘的盛唐气象及政治理想,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盛唐时期国力的强盛与社会的安定,堪称盛唐气象的艺术再现。其交往诗艺术手法的创新,开启了唐代京城僚阁诗歌唱和交往的新篇章,尤其是在送人从军诗中着力展现出的积极豪迈的乐观精神和坚定从容的理想信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2年06期 v.43;No.190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审计高质量发展研究

  • 当代建筑设计的艺术表达和环境审计策略

    李玲;

    要对当代建筑的能源管理和环境问题予以关注,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服务手段,提升当代建筑的设计艺术情感,同时减少设计过程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这就有必要对当代建筑设计开展环境审计工作,重点考察其用能、节能和环境保护水平。该文对当代建筑设计和艺术表达的关联,环境保护对当代建筑设计的要求进行分析,论述当代建筑设计的风格、突破和艺术瓶颈,进一步探讨当代建筑设计艺术的目标是借助资源回收和再生来优化其体系、以天然材料增强艺术表达效果、通过色彩和造型提升建筑艺术水平,提出了注重运用先进审计方法和技术、针对当代建筑环境设计重点环节开展追踪审计、营造良好的建筑设计艺术环境审计的外部氛围等建议,以期当代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融为一体实现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

    2022年06期 v.43;No.190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次

    <正>~~

    2022年06期 v.43;No.190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正>《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73年,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我刊关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常设文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法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审计高质量发展研究等栏目,着重选用观点明确、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引证可靠、表达流畅、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稿注意事项:

    2022年06期 v.43;No.190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