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与对话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艺规律

    段宝林;玉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元素。民间文化作为人民创造的、实用的、口头的民俗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民间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长的沃土,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在的基石。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看到并重视、保护民间文化,将民间文化中有用的知识、哲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继承、创新。文艺是文化最鲜活的内容、最生动的表达。作为文艺工作者,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通过解读文艺内部的8条规律——传情规律、审美规律、艺术反映生活的根本规律、形象性规律、艺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规律、典型化规律、民间文艺先行规律、雅俗结合规律,可以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中国文艺实践作出新的探索。

    2023年06期 v.44;No.19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中的差异性研究——以郎庄面塑和曹州面人为例

    朱洋洋;张书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主要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环境与人的保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时应关注不同类型的差异性。以郎庄面塑和曹州面人为例,二者在本体上存在“古朴”与“精致”的差异,可分别采取“约束型”与“放任型”的保护模式;二者在环境上存在“原生”与“次生”的差异,可分别采取“封闭型”与“开放型”的保护模式;二者在“人”上存在“内向”与“外向”的差异,可分别采取“扶持型”与“管理型”的保护模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中的各要素应分清先后主次、轻重缓急,采取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的保护方法。

    2023年06期 v.44;No.196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传承与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贵州为考察中心

    张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高校教育是传承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如何将高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相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该文以贵州为考察中心,调查梳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教育中传承与保护的现状,认为当下高校教育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究与管理不足、师资力量较弱、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高校要从四个“建立”入手,即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教学研究机构与管理机构、建立专兼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队伍、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保护研究智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与社会关联中的文化传承机制,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传承与保护的有效路径。

    2023年06期 v.44;No.196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 乡村旅游产业赋能共同富裕实现:制度逻辑和长效机制

    钟学进;阎海梅;

    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明晰乡村旅游产业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发展。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乡村旅游发展从贫困治理的思路转向共同富裕的思路,其主要体现在治理目标的转变、治理难度的增强和治理战略的推进等方面。厘清乡村旅游产业赋能共同富裕实现的缘起、现状和导向,有助于探寻乡村旅游产业赋能共同富裕实现的作用机理: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升级能促进非农就业,乡村旅游产业运营管理能优化资源配置,乡村旅游产业带动辐射能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能推动村民认知转变,乡村旅游产业绿色发展能反哺乡村绿水青山。乡村旅游产业赋能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存在着国家逻辑、科层制逻辑、市场逻辑和社会发展逻辑,应从精准聚焦、长效动力、制度保障和评价反馈四个层面构建乡村旅游产业赋能共同富裕实现的长效机制。

    2023年06期 v.44;No.196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可行能力视角下集体林经营“先分后联”的机制解释:非农就业的阈值效应

    傅一敏;陈凯莉;

    2023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标志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深化阶段,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林业经营规模与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密切相关,分析农户集体林经营的主观意愿、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具有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文章结合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二元Probit模型和重点集体林区福建三明市的实地调查数据,探究农户可行能力、非农就业对集体林经营形式决策的机制解释。研究发现,农户可行能力中的劳动投入能力、资金投入能力、技术投入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户家庭选择单户经营形式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知识投入能力有显著负向影响;非农就业在农户可行能力对集体林经营形式决策的影响机制中发挥非线性调节作用,即存在非农就业的阈值效应。当非农就业收入低于阈值时,农户可行能力主要以“要素配置效应”来提高农户选择单户经营形式的积极性;当非农就业收入超过阈值时,农户可行能力则主要发挥“农户退出效应”,从而促使农户选择联合经营形式。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该研究可为南方集体林区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安排,推动森林经营更加科学高效提供理论支撑。

    2023年06期 v.44;No.196 3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刘三姐”文化:从岭南民间文化符号到中华文化符号的情感纽带

    任旭彬;

    岭南“刘三姐”文化习俗的产生和形成具有大众性和传承性,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一种文化传播现象。“刘三姐”传说首先作为歌圩的集体想象,激活民众共同的集体记忆,通过歌圩场景中的情感交流生成岭南歌圩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三姐”传说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情境映射,在特定节庆、礼仪、场域等符号元素的社会展演中,以情感为纽带进而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纽带,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体验、行为、组织与情感表达联结起来,并以情求同,凝聚共识,构建起中华民族文化交融、国家认同的中华文化符号。“刘三姐”文化内涵的嬗变体现出从岭南情感交往交流交融升华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2023年06期 v.44;No.196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法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 网络隔空猥亵儿童行为的刑法学阐释

    许钟灵;

    网络隔空猥亵儿童行为是猥亵儿童罪发生异化后产生的新现象。该行为虽然突破了行为人和被害人处于同一场所的传统认知,但是实质上并未突破猥亵儿童罪罪质的规定。网络隔空猥亵儿童行为不是倾向犯,无须以“强制”“身体直接接触”为行为要件,但是是以采用强制手段实施的,可以适用“其他恶劣情节”的加重情节。网络空间在符合受众方面的不确定性和空间方面的非排他性条件时属于“公共场所”。“当众”不需要当着众人的面,但需要证明现场有众人可能感知到,这种可能性以一般人在同等情况下为判断标准。“聚众”实施网络隔空猥亵儿童行为强调“时间的同一性”,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应当适用该加重情节。基于此,可增加“年龄相仿事由”“年龄认识错误”以及“被容许的风险”作为网络隔空猥亵儿童行为的出罪事由。

    2023年06期 v.44;No.196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2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数字经济和技术治理

  • 数字经济赋能中国—东盟合作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陈禹静;

    数字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可赋能中国—东盟合作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当前,中国和部分东盟国家数字经济已呈一定规模,有的国家产业数字化速率较快;中国—东盟合作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在双方贸易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互补性较强,基本形成了较稳定的在中低技术产业的产业间分工、在高科技产业的水平型产业内分工。数字经济规划对接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合作不断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情境不断丰富是推动中国—东盟合作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同时,现有贸易协定滞后于数字经济发展需要,部分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技术应用仍存在“数字鸿沟”,数字治理难度较大,部分国家存在数字保护主义等给中国—东盟合作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挑战。故需持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特别支持中小企业的数字技术与合作产业融合、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数字治理机制,推动中国—东盟合作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进程。

    2023年06期 v.44;No.196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转型何以提升重污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李晓庆;周昕桐;

    随着环境规制越来越严格,中国重污染企业正面临社会环境和经济利益的双重考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促进中国重污染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文章以2010—2020年中国重污染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爬虫技术,在样本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中提取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字,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重污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中西部地区重污染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加明显,并主要有市场约束、融资约束和管理效率三个中介效应作用渠道。该研究结果或为推动重污染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023年06期 v.44;No.196 7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新时代人文视野

  • 解构与阐释:论《应物兄》与儒学思想的互文

    曹转莹;

    《应物兄》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者,围绕儒学知识分子群体筹建儒学研究院,引进儒学大师程济世回乡的故事主线,通过儒学研究者群体形象的专业背景设定,集聚多种儒学著作原文与儒学思想论述,在增强作品广博知识性的同时,拓展了文本接受的多义性。以现代解构主义理论的文本分析理性为依托,在互文性观照下,小说对《论语》的狭义互文性进行文本阐释,通过儒林知识分子群体的行为实践与儒家“实学”知行伦理的梳理,创作主体“日常生活诗学”创作思维对“生活儒学”的诠释,挖掘了新时代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思维和语言系统的新内涵。以儒学研究圈为缩影,对现代人类生活在精神与物质层面的双重映射,表达出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全球化语境中,李洱与“我”以互文的小说写作手法,对当代儒家文化的解构与阐释,揭示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困境。

    2023年06期 v.44;No.196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余华《文城》的文本意图

    陈文斌;

    余华利用榫卯结构确立了《文城》“正篇”与“补篇”的关系,经由织补叙述填充了底本中扣留的信息,还原了故事的真相。这一架构不仅是为叙述故事服务,还建构了两套意义标准。分别站在林祥福与纪小美的立场上审视全局,两套意义标准既有其合理性又相互冲突,两者悖论性共存又无法相互取消,正是在意义冲突、双义并存的解释漩涡中,《文城》揭示了清末民初民间百姓永远无法挣脱的命运轨迹。

    2023年06期 v.44;No.196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 抗战时期高校迁徙办学的历史回顾及当代启示

    贺祖斌;杨凯;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存教育火种,实现教育救国,中国100多所高校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迁徙办学,其中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在迁徙办学中教学工作始终没有停歇。抗战时期高校迁徙办学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主要表现为:为中华文化保存了火种,客观上促进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磨炼了广大师生的意志品质。抗战时期高校迁徙办学对办好当今高等教育也具有重要启示,那就是党的领导始终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障,爱国主义始终是办好教育的鲜明底色,立德树人始终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任务。抗战时期高校迁徙办学的经历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3年06期 v.44;No.196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仿真分析

    陈伟;黄健;季星成;

    依据组织环境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可发现,高校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驱动力源自外部环境系统和内部环境系统。基于此构建高校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对子系统关键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后选择七种优化方案进行仿真分析,可知高校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优化驱动路径包括:响应社会需求,实践示范引领;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提升服务能级;营造文化氛围,增益利益主体;构建交流平台,加强互联互通。

    2023年06期 v.44;No.196 10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审计高质量发展

  • 审计机关查核重大违法行为质量提升研究

    张军;

    作为查核重大违法行为的重要主体,审计机关担负着规范财政经济秩序和提高经济效能的职能。通过探讨审计机关查核重大违法行为的主要途径、基本方法和关键线索,以及审计机关查核重大违法行为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可以得出审计机关查核重大违法行为质量提升的路径:既要通过增强质量意识、基于客观事实开展审计工作、多角度查核和保持查核程序的正义性,提升其全面查核能力;也要通过充分认识重大违法行为的危害、防范非法取证、提升审计证据证明力、针对不同性质的重大违法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审计措施,提升其审慎定性能力。这有利于惩治和预防腐败,并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2023年06期 v.44;No.196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宁师范大学校训

    陈新长;

    <正>~~

    2023年06期 v.44;No.19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总目次

    <正>~~

    2023年06期 v.44;No.196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色故乡

    曾茂泉;

    <正>~~

    2023年06期 v.44;No.196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正>《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73年,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我刊关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常设聚焦与对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法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城乡融合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和技术治理、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新时代人文视野、新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审计高质量发展等栏目,着重选用观点明确、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引证可靠、表达流畅、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稿注意事项:

    2023年06期 v.44;No.196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1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