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与对话

  •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虚拟教研室的展望

    李鸿宾;玉璐;

    虚拟教研室是发挥高校平台建设功能的一项创新之举,它突破了传统教研室的教学方式,满足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新需求,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虚拟教研室在设置上要与国家方针政策及学校、学院的教学宗旨相吻合,通过不断强化教研室的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的典型案例,充实案例库,开展多元化的交流活动,与同行推广交流教研室的建设经验,共建共享平台上的教学案例,不断丰富教研室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同时,虚拟教研室除常规的历史研究外,还要明确发展方向,依托中国史、民族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教研室的即时研究,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从对史实的具体考索上升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理论思考,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案例。

    2024年01期 v.45;No.19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虚拟教研室的展望

    李鸿宾;玉璐;

    虚拟教研室是发挥高校平台建设功能的一项创新之举,它突破了传统教研室的教学方式,满足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新需求,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虚拟教研室在设置上要与国家方针政策及学校、学院的教学宗旨相吻合,通过不断强化教研室的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的典型案例,充实案例库,开展多元化的交流活动,与同行推广交流教研室的建设经验,共建共享平台上的教学案例,不断丰富教研室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同时,虚拟教研室除常规的历史研究外,还要明确发展方向,依托中国史、民族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教研室的即时研究,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从对史实的具体考索上升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理论思考,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案例。

    2024年01期 v.45;No.19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价值内蕴

    徐秦法;田哲瑞;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之一,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当今全人类亟须厘清的问题。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传承了人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思想,继承发展了唯物史观中人民决定社会变革的观点,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认识,续写了我们党关于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回答,在理论维度上传承创新了对人与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在实践中强调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由人民创造、由人民推进的基本遵循,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价值。同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全人类寻求自身价值的目标一致、与谋求和平发展的诉求和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旨向一致,充分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中国共产党以促进人类发展为己任的广阔胸怀及时代价值。

    2024年01期 v.45;No.197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价值内蕴

    徐秦法;田哲瑞;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之一,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当今全人类亟须厘清的问题。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传承了人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思想,继承发展了唯物史观中人民决定社会变革的观点,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认识,续写了我们党关于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回答,在理论维度上传承创新了对人与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在实践中强调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由人民创造、由人民推进的基本遵循,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价值。同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全人类寻求自身价值的目标一致、与谋求和平发展的诉求和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旨向一致,充分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中国共产党以促进人类发展为己任的广阔胸怀及时代价值。

    2024年01期 v.45;No.197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场景理论视阈下新媒体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袁钺;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革新与广泛使用,新媒体不仅缓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濒临断代、失传的窘境,而且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搭建、价值重构、创新转化的更多可能性。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面临的场景缺失、运营不足、转化困难等困境,通过案例分析和逻辑梳理,尝试以场景理论为研究脉络,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景搭建、新媒体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核心问题。新媒体技术赋能非遗保护的过程,在于利用智能化工具保障传统非遗文化内涵和技艺精髓得以保护和延续,将新的科技有机融入非遗的生产、消费、表征和认同,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现与活化,创新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方式和保护方法。

    2024年01期 v.45;No.197 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1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场景理论视阈下新媒体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袁钺;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革新与广泛使用,新媒体不仅缓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濒临断代、失传的窘境,而且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搭建、价值重构、创新转化的更多可能性。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面临的场景缺失、运营不足、转化困难等困境,通过案例分析和逻辑梳理,尝试以场景理论为研究脉络,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景搭建、新媒体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核心问题。新媒体技术赋能非遗保护的过程,在于利用智能化工具保障传统非遗文化内涵和技艺精髓得以保护和延续,将新的科技有机融入非遗的生产、消费、表征和认同,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现与活化,创新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方式和保护方法。

    2024年01期 v.45;No.197 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1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文化记忆的身体表达:壮族铜鼓舞蹈形态研究——以云南省泸西县法衣村为个案

    陈桂波;

    舞蹈是文化记忆的载体,是以人的身体为核心的文化表达,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与记忆。法衣村的铜鼓舞蹈可分为请四方神、拜铜鼓神、送恶灵、再拜铜鼓神四个段落,具有屈膝、跪蹲、顺边、托掌的形态特征,其基本体态、动作线路、祭拜对象与祭祀主题均保留着古代铜鼓舞蹈祭祀性的文化属性,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均表现出与青铜时期铜鼓舞蹈一脉相承的文化特征。壮族传统舞蹈动作形态不但蕴含着壮族的舞蹈文化基因,还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呈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2024年01期 v.45;No.197 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化记忆的身体表达:壮族铜鼓舞蹈形态研究——以云南省泸西县法衣村为个案

    陈桂波;

    舞蹈是文化记忆的载体,是以人的身体为核心的文化表达,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与记忆。法衣村的铜鼓舞蹈可分为请四方神、拜铜鼓神、送恶灵、再拜铜鼓神四个段落,具有屈膝、跪蹲、顺边、托掌的形态特征,其基本体态、动作线路、祭拜对象与祭祀主题均保留着古代铜鼓舞蹈祭祀性的文化属性,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均表现出与青铜时期铜鼓舞蹈一脉相承的文化特征。壮族传统舞蹈动作形态不但蕴含着壮族的舞蹈文化基因,还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呈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2024年01期 v.45;No.197 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中华民族共同性研究述评

    董强;沈富城;

    中华民族共同性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具有凝聚性、关联性、归属性、认同性以及一致性等多维特性。中华民族共同性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历史上自然生成的结果,也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形成新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进一步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性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理论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性理论内涵的研究,分别从“历史形成”说、“要素重叠”说、“认同”说、“类型”说、“发展”说和“原则”说等维度进行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共同性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性历史阐述高度定位和民族工作领域挑战的有效回应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究其理论渊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以及对西方共同体理念的借鉴与超越。理论界对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探索,主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宏观维度,以及社会机制体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节日庆典活动、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等中微观维度展开。因此,要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理论体系构建、深化学科交叉、加强具象化以及实证研究。

    2024年01期 v.45;No.197 4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华民族共同性研究述评

    董强;沈富城;

    中华民族共同性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具有凝聚性、关联性、归属性、认同性以及一致性等多维特性。中华民族共同性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历史上自然生成的结果,也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形成新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进一步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性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理论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性理论内涵的研究,分别从“历史形成”说、“要素重叠”说、“认同”说、“类型”说、“发展”说和“原则”说等维度进行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共同性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性历史阐述高度定位和民族工作领域挑战的有效回应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究其理论渊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以及对西方共同体理念的借鉴与超越。理论界对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探索,主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宏观维度,以及社会机制体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节日庆典活动、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等中微观维度展开。因此,要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理论体系构建、深化学科交叉、加强具象化以及实证研究。

    2024年01期 v.45;No.197 4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 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研究

    汪德荣;朱柏川;陶章;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探究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检验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发现: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中介效应,绿色发展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间接驱动共同富裕,且这种影响均具有门槛效应,即随着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提高,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会增强;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地区和人口密度的异质性;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存在良性互动的耦合协调关系。因此,要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引导产业进行绿色转型升级,制定区域差异化的绿色发展目标和措施,增强不同群体对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认同和参与度。

    2024年01期 v.45;No.197 6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研究

    汪德荣;朱柏川;陶章;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探究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检验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发现: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中介效应,绿色发展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间接驱动共同富裕,且这种影响均具有门槛效应,即随着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提高,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会增强;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地区和人口密度的异质性;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存在良性互动的耦合协调关系。因此,要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引导产业进行绿色转型升级,制定区域差异化的绿色发展目标和措施,增强不同群体对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认同和参与度。

    2024年01期 v.45;No.197 6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法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 爬取已公开个人信息行为的刑事归责研究——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为视角

    王霖;冯彩思;

    爬取已公开个人信息行为于刑事归责层面存在同质化爬取场景异质化归责结果、同质化归责结果异质化归责路径的现象。这些归责困境的生成原因主要集中于犯罪对象的认定抵牾减损了归责结果的同一性、归责路径的错落适用增加了归责效果的离散性、法益内核的界定模糊削弱了归责结论的聚合性。基于类案裁判及规范归责分析,对爬取已公开个人信息行为归责路径界定时,应首先依循刑事违法性判断基准,即在形式之维界定已公开个人信息属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对象并考察相应的归责要素,在实质之维提出在动态保护导向下重释个人信息权法益。此外,可引入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厘清爬取行为的刑事归责边界,亦即遵循形式违法性层面的归责要素,基于场景化模式,厘清爬取行为是否符合个人信息公开时的合理预期、是否改变信息用途、是否具备法益侵害性进行全面衡量,从而建构爬取行为刑事归责模型。此种归责模型有助于厘清中立爬取行为、隐性爬取行为、显性爬取行为的刑事归责域界。

    2024年01期 v.45;No.197 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8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爬取已公开个人信息行为的刑事归责研究——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为视角

    王霖;冯彩思;

    爬取已公开个人信息行为于刑事归责层面存在同质化爬取场景异质化归责结果、同质化归责结果异质化归责路径的现象。这些归责困境的生成原因主要集中于犯罪对象的认定抵牾减损了归责结果的同一性、归责路径的错落适用增加了归责效果的离散性、法益内核的界定模糊削弱了归责结论的聚合性。基于类案裁判及规范归责分析,对爬取已公开个人信息行为归责路径界定时,应首先依循刑事违法性判断基准,即在形式之维界定已公开个人信息属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对象并考察相应的归责要素,在实质之维提出在动态保护导向下重释个人信息权法益。此外,可引入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厘清爬取行为的刑事归责边界,亦即遵循形式违法性层面的归责要素,基于场景化模式,厘清爬取行为是否符合个人信息公开时的合理预期、是否改变信息用途、是否具备法益侵害性进行全面衡量,从而建构爬取行为刑事归责模型。此种归责模型有助于厘清中立爬取行为、隐性爬取行为、显性爬取行为的刑事归责域界。

    2024年01期 v.45;No.197 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8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单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可罚性之商榷——以司法维度的消极刑法观为切入点

    李纪杰;

    处罚单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合理性存疑,因为这与刑罚协调原则、犯罪治理内涵相悖。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刑法观的存在动因在合理性层面存疑,司法维度的消极刑法观更契合当今的社会治理理念和犯罪治理理念。在消极刑法观视域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内涵应被理解为个人信息自决权和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双重法益。非法获取个人信息行为在未同时侵害双重法益时,不具有刑事可罚性。“为合法经营活动”属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当行为人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后将个人信息用于合法经营活动的,由于其行为未同时侵害双重法益因而得以出罪。鉴于网络犯罪具备不同于传统犯罪的犯罪成因,网络犯罪治理应从单向抑制转向综合治理。

    2024年01期 v.45;No.197 9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单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可罚性之商榷——以司法维度的消极刑法观为切入点

    李纪杰;

    处罚单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合理性存疑,因为这与刑罚协调原则、犯罪治理内涵相悖。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刑法观的存在动因在合理性层面存疑,司法维度的消极刑法观更契合当今的社会治理理念和犯罪治理理念。在消极刑法观视域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内涵应被理解为个人信息自决权和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双重法益。非法获取个人信息行为在未同时侵害双重法益时,不具有刑事可罚性。“为合法经营活动”属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当行为人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后将个人信息用于合法经营活动的,由于其行为未同时侵害双重法益因而得以出罪。鉴于网络犯罪具备不同于传统犯罪的犯罪成因,网络犯罪治理应从单向抑制转向综合治理。

    2024年01期 v.45;No.197 9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数字经济和技术治理

  • 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合作水平测度与比较分析

    常雅丽;吕越;何诚颖;

    自2020年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起,关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与合作情况的研究仍然较少。文章首先构建了以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应用、数字发展、数字创新竞争力、数字治理为五个维度的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以及以数字合作关系、数字合作发展、数字经贸水平、数字合作基础、数字合作环境为五个维度的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指数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测算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程度和合作水平,测度和比较分析了2010—2020年中国和东盟九国(缅甸除外)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以及2010—2021年中国与东盟八国(缅甸和老挝除外)的双边数字经济合作指数。通过分别对两个指数进行时序、跨国、分维度的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应用、数字发展、数字创新竞争力的发展维度上进展较快、增长较大,而数字治理的水平增长不快,其中新加坡具有绝对的发展优势,但其发展速度已放缓;中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处于中上水平,老挝和柬埔寨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国和东盟国家数字经济合作水平自2015年起在整体上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数字合作关系连年向好且差异不大,数字合作发展增长迅速,数字经贸合作与数字合作基础、数字合作环境密切相关。未来中国和东盟国家有望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特别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数字贸易、跨境电商、数字金融等发展,加强数字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合作,推进“数字鸿沟”的解决和数字合作治理,进一步促进中国—东盟的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2024年01期 v.45;No.197 11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下载次数:10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合作水平测度与比较分析

    常雅丽;吕越;何诚颖;

    自2020年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起,关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与合作情况的研究仍然较少。文章首先构建了以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应用、数字发展、数字创新竞争力、数字治理为五个维度的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以及以数字合作关系、数字合作发展、数字经贸水平、数字合作基础、数字合作环境为五个维度的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指数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测算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程度和合作水平,测度和比较分析了2010—2020年中国和东盟九国(缅甸除外)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以及2010—2021年中国与东盟八国(缅甸和老挝除外)的双边数字经济合作指数。通过分别对两个指数进行时序、跨国、分维度的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应用、数字发展、数字创新竞争力的发展维度上进展较快、增长较大,而数字治理的水平增长不快,其中新加坡具有绝对的发展优势,但其发展速度已放缓;中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处于中上水平,老挝和柬埔寨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国和东盟国家数字经济合作水平自2015年起在整体上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数字合作关系连年向好且差异不大,数字合作发展增长迅速,数字经贸合作与数字合作基础、数字合作环境密切相关。未来中国和东盟国家有望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特别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数字贸易、跨境电商、数字金融等发展,加强数字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合作,推进“数字鸿沟”的解决和数字合作治理,进一步促进中国—东盟的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2024年01期 v.45;No.197 11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下载次数:10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语言产业视野下老年语言康复产品和服务供需现状与供给对策研究

    李艳;汪梦尧;

    语言康复行业是语言产业的九个业态之一,旨在针对语言障碍问题提供诊断、治疗、研究等类型的产品与服务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硬件设备的设计、生产、销售等。老年人是罹患语言障碍的高风险群体,但受关注程度较低。当前,老年人语言康复服务供给主体包括医院、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衰老、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是导致老年患者语言障碍问题及相应语言康复需求的主要因素,需要早发现、早干预,及时进行语言障碍诊疗与康复训练并使用相应的康复产品,以改善老年语障者的口语交流能力为主要目标,兼顾读、写等语言能力的恢复。目前,老年语言康复机构供给能力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口较大及新技术的运用与新产品的研发有待加强是老年语言康复产品与服务供需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对此,要加强供给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优化老年语言康复服务供给链,加强老年语言康复人才培养,有效运用新技术,实现老年语言康复产品的供给升级,不断推动语言康复行业的发展。

    2024年01期 v.45;No.197 13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语言产业视野下老年语言康复产品和服务供需现状与供给对策研究

    李艳;汪梦尧;

    语言康复行业是语言产业的九个业态之一,旨在针对语言障碍问题提供诊断、治疗、研究等类型的产品与服务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硬件设备的设计、生产、销售等。老年人是罹患语言障碍的高风险群体,但受关注程度较低。当前,老年人语言康复服务供给主体包括医院、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衰老、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是导致老年患者语言障碍问题及相应语言康复需求的主要因素,需要早发现、早干预,及时进行语言障碍诊疗与康复训练并使用相应的康复产品,以改善老年语障者的口语交流能力为主要目标,兼顾读、写等语言能力的恢复。目前,老年语言康复机构供给能力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口较大及新技术的运用与新产品的研发有待加强是老年语言康复产品与服务供需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对此,要加强供给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优化老年语言康复服务供给链,加强老年语言康复人才培养,有效运用新技术,实现老年语言康复产品的供给升级,不断推动语言康复行业的发展。

    2024年01期 v.45;No.197 13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新时代人文视野

  • 如何评价,如何定性:论学术期刊评价的困境及其改进思路

    管琴;

    学术期刊的评价有不同评价主体并且是环环相扣的。目前,过于偏重影响因子,以排名评价为特色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占据主流,难以完全反映学术期刊的真实状况,也难以反映学科之间的差异,甚至造成了一些办刊或栏目设置的被动。有鉴于此,应当从加强分类评价的科学性、改善评价的同行参与性、坚持办刊动机的学术性和优化期刊评价的可操作性四个方面对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进行改进。与此同时,在具体评价过程中需要把握三项原则:一是在学术期刊的定量、定性问题上,要注意增加定性的比例;二是社科类期刊的评价和人文类期刊的评价要分开;三是冷门绝学的评价要与一般学科的评价分开。坚持学术性是期刊评价的第一要义,当我们对当前的期刊评价做出整体评估时,其根本目标是使其更符合学术与学术期刊良性发展的规律。要使当前的评价困境彻底得以改变,需要一个宽松的学术生长环境以及自我约束的学术共同体,只有真正发挥出学术共同体的力量,期刊评价的效力才能充分得以展现。

    2024年01期 v.45;No.197 15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如何评价,如何定性:论学术期刊评价的困境及其改进思路

    管琴;

    学术期刊的评价有不同评价主体并且是环环相扣的。目前,过于偏重影响因子,以排名评价为特色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占据主流,难以完全反映学术期刊的真实状况,也难以反映学科之间的差异,甚至造成了一些办刊或栏目设置的被动。有鉴于此,应当从加强分类评价的科学性、改善评价的同行参与性、坚持办刊动机的学术性和优化期刊评价的可操作性四个方面对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进行改进。与此同时,在具体评价过程中需要把握三项原则:一是在学术期刊的定量、定性问题上,要注意增加定性的比例;二是社科类期刊的评价和人文类期刊的评价要分开;三是冷门绝学的评价要与一般学科的评价分开。坚持学术性是期刊评价的第一要义,当我们对当前的期刊评价做出整体评估时,其根本目标是使其更符合学术与学术期刊良性发展的规律。要使当前的评价困境彻底得以改变,需要一个宽松的学术生长环境以及自我约束的学术共同体,只有真正发挥出学术共同体的力量,期刊评价的效力才能充分得以展现。

    2024年01期 v.45;No.197 15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新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 现象学视域下心灵栖居和生成的教育空间

    肖绍明;

    现象学意义上的教育空间超越物质的、客观的空间,克服抽象空间、同质化空间的宰制,实现心灵的空间转向,以及精神空间、身体空间和社会空间之现实的、历史的辩证统一。在先验现象学看来,教育空间超越物质—心理空间,面对纯粹意识的主观世界本身,具有发现心灵“是其所是”、发现教育本真性的形而上学性质。在身体现象学中,教育空间是身体之完形、情感和表征,是在出身、入身和交往的具身化教育中显现心灵空间的广度、深度、方向、结构、语言和创新。在生存现象学中,教育空间是人在场所、位置和处所中栖居、探索和生成。综论之,需要走向实践现象学的多元教育空间的辩证法,实现身心融合、实践性生成、交互性流动、情感与意志绽放,展示人之丰沛的希望和多姿多彩的生成可能性。

    2024年01期 v.45;No.197 16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象学视域下心灵栖居和生成的教育空间

    肖绍明;

    现象学意义上的教育空间超越物质的、客观的空间,克服抽象空间、同质化空间的宰制,实现心灵的空间转向,以及精神空间、身体空间和社会空间之现实的、历史的辩证统一。在先验现象学看来,教育空间超越物质—心理空间,面对纯粹意识的主观世界本身,具有发现心灵“是其所是”、发现教育本真性的形而上学性质。在身体现象学中,教育空间是身体之完形、情感和表征,是在出身、入身和交往的具身化教育中显现心灵空间的广度、深度、方向、结构、语言和创新。在生存现象学中,教育空间是人在场所、位置和处所中栖居、探索和生成。综论之,需要走向实践现象学的多元教育空间的辩证法,实现身心融合、实践性生成、交互性流动、情感与意志绽放,展示人之丰沛的希望和多姿多彩的生成可能性。

    2024年01期 v.45;No.197 16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教育法典编纂模式研究

    马晶;

    教育法典编纂应当遵循法典编纂的基本原理。一般而言,法典编纂模式能够统合外在形式的法规范维度和内在秩序的法知识维度,因而是法典编纂基本原理的元点。当前,中国教育法典编纂模式既有的理论方案呈现出论证进路相异的局面,阻碍了教育法典化的进程。考察法典编纂历史可以发现,体系型法典和汇编型法典是两种较为成熟的法典编纂基本模式,二者在基本理念、体例编排和体系化程度上存在差异。从教育立法的现状来看,中国教育法典可采取汇编型编纂模式。这一方面是因为汇编型更符合当前的法典编纂趋势,另一方面是汇编型编纂模式更契合教育法律关系的异质性特征。未来,中国教育法典化宜分三步进行,即首先进行教育立法的规范清理工作,其次有针对性地立法,最后汇总立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内容编排方面,未来中国教育法典要考虑总则编和分编的编排逻辑、每一编的法律位阶效力等因素。

    2024年01期 v.45;No.197 173-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教育法典编纂模式研究

    马晶;

    教育法典编纂应当遵循法典编纂的基本原理。一般而言,法典编纂模式能够统合外在形式的法规范维度和内在秩序的法知识维度,因而是法典编纂基本原理的元点。当前,中国教育法典编纂模式既有的理论方案呈现出论证进路相异的局面,阻碍了教育法典化的进程。考察法典编纂历史可以发现,体系型法典和汇编型法典是两种较为成熟的法典编纂基本模式,二者在基本理念、体例编排和体系化程度上存在差异。从教育立法的现状来看,中国教育法典可采取汇编型编纂模式。这一方面是因为汇编型更符合当前的法典编纂趋势,另一方面是汇编型编纂模式更契合教育法律关系的异质性特征。未来,中国教育法典化宜分三步进行,即首先进行教育立法的规范清理工作,其次有针对性地立法,最后汇总立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内容编排方面,未来中国教育法典要考虑总则编和分编的编排逻辑、每一编的法律位阶效力等因素。

    2024年01期 v.45;No.197 173-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审计高质量发展

  • 法律视角下获取审计证据优化路径研究

    张金娟;

    审计在国家监督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过程中,审计更被视为重要的手段和依托。审计证据是审计质量的基石,是审计机关证明审计事实的依据。文章从法律视角分析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属性,探讨审计证据的应用难点,剖析获取审计证据的现实要求,针对相关理论研究薄弱和审计人员能力不足削弱了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制度分类体系存在缺陷影响了审计证据的合法性,取证认证实践缺位弱化了审计证据的关联性等实践短板,探寻获取审计证据的优化路径,即在严格执行法定程序和规范中强化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在获取证据构成要件和完善询问方法中提升审计证据的合法性,在界定证据原则和提升审计技能中强化审计证据的关联性,这可以为提高审计绩效提供参考。

    2024年01期 v.45;No.197 18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法律视角下获取审计证据优化路径研究

    张金娟;

    审计在国家监督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过程中,审计更被视为重要的手段和依托。审计证据是审计质量的基石,是审计机关证明审计事实的依据。文章从法律视角分析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属性,探讨审计证据的应用难点,剖析获取审计证据的现实要求,针对相关理论研究薄弱和审计人员能力不足削弱了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制度分类体系存在缺陷影响了审计证据的合法性,取证认证实践缺位弱化了审计证据的关联性等实践短板,探寻获取审计证据的优化路径,即在严格执行法定程序和规范中强化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在获取证据构成要件和完善询问方法中提升审计证据的合法性,在界定证据原则和提升审计技能中强化审计证据的关联性,这可以为提高审计绩效提供参考。

    2024年01期 v.45;No.197 18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瑶锦缤纷织华年

    黎冰颖;

    <正>~~

    2024年01期 v.45;No.19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瑶锦缤纷织华年

    黎冰颖;

    <正>~~

    2024年01期 v.45;No.19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正>《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曾获“首届中国百强学报”“第四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第十届广西优秀期刊”“2022—2023年度广西高校精品期刊”等荣誉。我刊关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着重选用观点明确、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引证可靠、表达流畅、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设有聚焦与对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和技术治理、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

    2024年01期 v.45;No.197 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正>《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曾获“首届中国百强学报”“第四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第十届广西优秀期刊”“2022—2023年度广西高校精品期刊”等荣誉。我刊关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着重选用观点明确、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引证可靠、表达流畅、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设有聚焦与对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和技术治理、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

    2024年01期 v.45;No.197 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